历史
从1919年创建至今,山西博物院已走过了九十个春秋,历经艰辛: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诞生,它遭受过军阀割据的摧残,经历过沦陷日寇的屈辱,接受过解放战争的洗礼,也饱尝了十年浩劫的磨难。回眸这段不平凡的岁月,它见证了山西的博物馆事业从举步维艰到蒸蒸日上的历史沧桑,记录了几代晋博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山西博物院是太原市标志性文化建筑,坐落在风景秀美的滨河文化广场西畔。其前身为民国初创设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至今风雨沧桑已九十年。它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国家一级博物馆。2005年9月新馆正式开放,“晋魂”基本陈列好评如潮,各项工作全面稳步发展。
艺术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5万余处,全省馆藏文物100余万件。然而几十年来,与山西极为厚重的文化积淀不相符的是:原有的山西博物馆资金短缺、展厅面积狭小、设备陈旧落后,大批珍贵文物沉睡在仓库里,寻常百姓无缘识荆。
【鸟尊】
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在凤鸟的腹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鸟的尾部,一只可爱的大象探出了脑袋,长长的鼻子恰到好处地与凤鸟的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保证了鸟尊的稳定性。器盖内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龙形觥】
前端龙首昂翘,瞪目张角,龇牙咧嘴并以此处为流。盖面中央有一蘑菇形纽。器身两侧各有一对耳可以用来悬挂。腹两侧饰鳄鱼、夔龙纹。龙形觥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花纹线条流畅明快。
【木板漆画】
1965年发现于山西大同市石家寨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为墓室屏风的一部分,画面内容取材于《列女传》。木板漆画笔法熟练,面容生动,衣纹流畅。画面的间隙还有大片题记和榜题文字,似隶非隶,似楷非楷,是难得一见的北魏墨迹。
【虞弘墓石椁】
上等汉白玉质地。石椁造型为仿木结构的三开间歇山顶建筑,外壁布满了局部描金的精美的浮雕装饰。虞弘是中西亚地区鱼国人。石椁浮雕上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在举行宴饮、观看乐舞、户外射猎以及家居和行旅的场面。



责编:田多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