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走进新时代 建设新闻喜 > 县城形象县城形象

寺底村:楹联为弦 奏响和谐大乐章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5/25 15:07:48


 “下了刘古庄坡,寺底秀才比驴多。”一句流传至今的顺口溜写尽了侯村乡寺底村的文化特征。走进新时代的寺底,戴着“全国楹联文化村”的桂冠,正在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的金名片,以楹联为弦,奏响和谐大乐章。

  门上刻着仿木制楹联,电杆上方两侧有装饰楹联,还有楹联长廊、楹联画屏……寺底村的楹联文化氛围浓郁,名气也不小。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孟繁锦曾亲笔书写“联红西柳,誉满河东”8个大字赠予寺底。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考察团先后来村里进行调研。去年6月,市委书记刘志宏也专程来到这里调研。

  从2000年的四五人到现在的100多人,寺底村能写会对的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全村现有中国楹联学会会员6名、当代联家7名。村“两委”审时度势,充分挖掘该村深厚的楹联文化底蕴,不断推进楹联文化的产品化,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社会优势。

  “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生龙生凤;好女好男好婚好仙配呈喜呈祥”。在村委会大院活动室门前的水泥地板上,用粉笔写就的一副楹联清晰可见。这副根据户主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生日联着实应景,充满喜庆色彩。村委会主任吉平娟说,每天早上这里可热闹了,大家锻炼完身体就开始举行楹联擂台赛,你出上联,我对下联,雷打不动,成了习惯。

楹联文化到底给寺底带来了什么?村党支部书记行引贵说,最大的好处是促进了和谐。他指着一副别具一格的中堂说:“你看,这是我们村的独创!”一般的中堂都只是几个大字,比如“寿比南山”“德高望重”之类。但是,眼前的中堂却不一样,除了“德孝传家”4个大字之外,由不同人书写的“评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最底下有一句总结:合计一十八人精心创作诗联作品一十八件,盛赞潘红彦先生爱民敬老一片真情。

  行引贵说,一首小诗代表一个人的赞颂心意,众星捧月,送给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或者作出贡献的人,这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寺底村通过在婚礼上赠送佳联、在寿礼上赠送中堂等方式,倡导乡风文明,传承传统美德,红白喜事礼钱、份子钱节节攀升的陋习也得以彻底改变。

  行引贵说,村子要发展,必须先稳定,不和谐就很难稳定。把楹联赠给好媳妇、好婆婆,赠给德高望重的人,是一种导向。过去寺底是个“烂杆村”,楹联文化的渗透,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促进了社会和谐。寺底村还通过开展楹联比赛、楹联交流会等活动,吸引在外优秀人才了解家乡、帮助家乡发展。

  村委会大院一墙之隔有5亩空地,行引贵说计划把墙拆掉,建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礼堂,除了建设村史馆,还要置办烫印机、装裱机等专业设备,形成从编到写再到装裱的一条龙产业链条,逐步壮大村级文化产业,把寺底村的国字号楹联品牌擦亮,为建设“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