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全省各地又有一批高三学生,在准备明年的高考。他们中的佼佼者,早已在心中,把自己的志愿填上了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
能够考上名校,当然是人生幸事。那些不是超级中学的学校,若是考出几个北大清华的学生,自然也会轰动一时,也会成为当地人的骄傲。
为了鼓励学生考上名校,各地都高招频出。笔者曾在朔州某县的重点高中里看到,操场附近的墙上,挂着一排巨大的学生照片,这是该校历史上曾经考进北大清华的骄子。校方真是用心良苦,应该是想让新一茬的学生,在操场上活动时,就能受到这些学长奋斗成功的激励,努力学习,向名校发起冲击。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还有不少地方为了让当地的学校,考出几个北大清华的学生,采取了财政直接奖励的措施,考上一个北大或清华的学生,有的县甚至财政奖励50万元,由学生、老师、学校去分。用纳税人的钱,去奖励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这种做法是否妥当,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笔者想说的问题是,鸡窝里孵出凤凰来,凤凰如何不再一飞了之?
就拿那个朔州某县来说,当地人为能出这样一批名校学生,感到十分骄傲。但其实他们更应该感到骄傲的是,大批农家子弟被培养成了各类大学生。然而,当地人也向记者表达过这样一种无奈,这些学生大部分都不会回到县里工作了,这是县里的人才在大批流失。
鸡窝能孵出凤凰来,但凤凰能够安于待在鸡窝吗?那些为考出几个北大清华学生,而感到骄傲的小县,是否有条件给这些骄子,提供学成回乡一展才华的岗位?答案恐怕难言乐观。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些名校毕业生,能够选择到北上广去拼本领,还会选择回到家乡拼爹,拼关系吗?
凤凰难以再度回到鸡窝,许多相对落后的地区,都难逃人才输出地的宿命。但是,留不下凤凰,并不妨碍凤凰为我所用。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已经天然地成为家乡与这些名校联系沟通的渠道,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学长,或有知识与资源,可以帮助到自己的家乡。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山西的一些地方,县区政府非常重视与名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大力支持大学的科研成果,在县里的企业落地转化,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这是值得肯定的做法。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或可以帮助家乡与名校牵线,或可以将名校的科研成果信息传递给家乡。笔者希望,没有开展这项工作的县区政府能够在这件事情上动动脑筋,而不是只奖高分生,努力孵出凤凰来,然后目送凤凰一飞了之。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