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浑源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地位,深入贯彻山西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和大同市委“136”发展战略,紧扣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了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取得了新进展,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健康稳步发展,为今后我县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该县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优良新品种引进与推广,提高品种更新换代步伐,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来提高效益。促进单产水平的提升,注重种植品种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推广应用玉米、小杂粮、马铃薯等品种,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效益水平。去年全县粮食产量3.42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连年增收。农作物总播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播种粮食作物54.7万亩,跻身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呈现出以玉米、马铃薯为主,辅以小杂粮、蔬菜、果树、黄芪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结构框架,种植结构日渐合理。
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家5亩地一年流转费是3000多元,在合作社打工一年能挣1万多元,比自己种地强多了,这都是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好处啊!”谈到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浑源县蔡村镇蔡村农民张温华难掩心头的欢喜。近年来,该县引进国新能源、安瑞集团等大型企业,筹划黄芪深加工项目,用“政策推动、科技拉动、金融促动、龙头带动、芪农联动”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民加入到企业中,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神农、裕隆祥龙头企业持续拓展,成为全大同市现代农业发展典型。目前,裕隆祥公司,累计流转土地350亩,承包闲置日光大棚30座,农民每亩土地1年可以领到600到800元的土地租金。近3年,裕隆祥公司承担了全县“千村万人”培训任务,将全县贫困劳动力作为就业培训对象,重点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公司每年为参与培训的贫困人口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截止目前,全县共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884家、家庭农场81家,带动1.33万户农民增收。
特色产业打造地域品牌。没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民就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状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就没有支撑、无所附着。为此,该县按照“产业发展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坚持把促农增收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平川乡镇实现有机蔬菜种植突破1万亩;五个山区乡镇新增黄芪等中药材规范化种植3万亩;北坡区的三个乡新增仁用杏等干果经济林5000亩;在官儿、王庄堡、南榆林、西留等乡镇种植蚕豆、红豆、谷黍等小杂粮3000亩; 在官儿、千佛岭、青磁窑、裴村等乡镇打造3-5个万亩富硒种植基地,叫响一批特色黄芪保健品和富硒农产品。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开发一批休闲采摘、体验、观光等农业示范点和新型“农家乐”,依托黄芪、黄芪羊、土豆、苦菜等特色无公害食品,开发系列“农家宴”。目前,全县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认证总量达到28个。如今,浑源黄芪不仅在国内畅销,并远销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黄芪产业正逐步成为县域转型跨越的生力军。
这只是该县农村工作的缩影。近年来,该县相继实施了新增恢复改善水浇地项目、农田灌溉、水源工程、节水工程、饮水工程、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技能培训等工程,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山西经济网 文/来迎龙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