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4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中 > 要闻要闻

晋中:开展“两化融合”有哪些利好?晋中的企业说……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马进 张杨 发布时间:2020/11/9 14:27:33

本网讯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化的结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长期性、战略性部署,是“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核心任务之一。“两化融合”也是近几年的高频词汇,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部署和推进。

近日,据晋中市工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全省取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证书的96户企业中,该市有19户,占比达到20%,位居全省前列。其中,祁县的“两化融合”工作走在了晋中市的前列,目前已有10户企业取得了“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证书,位列全市第一。

那么,开展“两化融合”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利好呢?祁县喜福来玻璃器皿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乃卫对此感触颇深,“受今年年初的疫情影响,在外贸订单全部取消的形势下,我们通过拓展线上渠道在国内开辟新的市场,线上销售在去年5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预计销售额能达到3000万元。”

王乃卫认为,这一切得益于该公司近年来在晋中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实施“两化融合”战略。

      生产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我们今年9月拿到了贯标证书,‘两化融合’对我们公司的生产、管理以及线上销售,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王乃卫介绍,该公司是祁县专注高硼硅工艺玻璃器皿规模化生产的专业化企业,目前拥有一条高硼硅玻璃器皿机制生产线,并配套手绘、磨刻花、喷色、离子镀等玻璃器皿后加工设施,具备年产高硼硅玻璃器皿3000吨的生产能力,并具有年加工玻璃器皿2000万只的加工能力。

高硼硅玻璃器皿有哪些特点呢?近日,在该公司的外销产品展厅,王乃卫拿起一只高品质的锤纹杯介绍,这类产品具有高强度、耐冷热、高通光、低膨胀的优势,“把这个杯子加热到200℃,然后直接倒入冷水甚至放进冰箱,都没有问题。”

目前,该公司外贸内贸、线上线下产供销网络顺畅,生产的咖啡壶、茶水具、隔热双层水杯、啤酒杯、微波炉配套餐具、蜡台等1000多款产品,主要销往美国、英国等高端市场以及国内大型商超。

“今年我们的线上平台更丰富了,除了‘喜福来’产品,还精选了省内外十多家玻璃器皿企业的优质产品,目前的销售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产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王乃卫介绍,该公司生产的一款日系锤纹杯,在线上销售量超过了1000万只,“我们今后会继续探索‘互联网+’的营销模式,拓宽跨境电商业务,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进入该公司的高硼硅玻璃器皿生产车间看到,昔日流水线上紧张而忙碌的工人,已然被先进的机械化生产线和专业的生产控制软件所取代,从配料、熔化、供料、滴料、吹制成型到传递、退火、磨口、烘口、冷却加工等工序,均采用自动化生产。产品经过检验后,十多名工人便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包装,准备销往世界各地。

“我们这条生产线每天能生产25000多个产品,而且型号、规格繁多,每天还有大量的产品要从仓库出货,这要是在过去,还得靠人工填写表格进行统计,不仅效率差,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偏差。”王乃卫介绍,现如今,该公司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有极高的效率,还能实现产品的精确追溯,而这都得益于“两化融合”的开展。

近年来,祁县工信部门深入企业开展工业信息化调研,积极开展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工作。主动走出去,对接云服务商,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云套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上云政策宣讲会、“数字化转型”论坛和培训,适时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学习数字化运用方面的典型案例,让企业家亲身感受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王乃卫就是其中一员,“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我觉得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就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去年5月,该公司开始实施“两化融合”后,所采用的一套新的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从销售、采购、生产、库存、财务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同时还助推公司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开展精细化管理。

“我们现在的经营模式是以产供销为主,就是产品设计生产出来后,才进行销售。要是运气不好,没有看准市场,就有可能损失几十万,我以前就有货‘砸手里’了。”王乃卫说,现在通过生产数据的信息化,可以根据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生产,减少库存物资的积压和资金的占用比例,使公司对市场动态的反应更高效。

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如今,祁县喜福来玻璃器皿有限公司所取得的成果,正是晋中积极推动企业“两化融合”的一个缩影。而该公司市场需求量猛增的背后,也是晋中各企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晋中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两化融合”系列战略部署,以智能制造项目、“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示范、“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为抓手,结合企业上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产业发展等,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使工业经济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培育出经济的新增长点,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为此,该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工作作出部署。成立了晋中市信息化专家库,为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业务指导。组织邀请省信息化协会等机构编制了系列培训教材,并面向市县政府、企业等不同主体,多次组织开展系列培训,提高社会各界的认识和能力。目前,全市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战略部署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组织保障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同时,紧紧围绕该市九大行业和八大百亿产业集群开展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行业示范工作。全市涌现出以晋能光伏、经纬纺机、太重榆液、晋中伊利、海纳通讯、广誉远、山西正大、山西安泰等为代表的一批“两化融合”高水平企业。

“近两年,我们在切实摸清不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类帮助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找准两化融合发展重点、路径和方向,使得参与评估的企业数量逐年上升。目前我市参与评估企业数量达到190家,居全省之首。”晋中市工信局副局长王艳龙介绍,随着“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化越是深入到企业的核心生产过程,越能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结构的调整,为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促发展提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

“信息化是引领企业腾飞的翅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企业近年来通过大力度实施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有效地推动了企业各项事业的发展。”山西安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风斌介绍,目前企业正通过强基、固本、提智三步走,打造基于生产工艺全流程“研发-生产-质量-能源-设备-财务-销售-物流-供应链”的“精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环保”的智慧安泰。

目前,山西正大有限公司已基本实现了装卸机械化、操作自动化、过程可视化、物流散装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一组数据同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智能化平台建设,公司实现信息技术与采购、销售的深度融合,平台线上年采购额6000万元,缩短采购周期20%,年可节约采购成本377万元。

…… ……

此外,晋中以贯标工作引领带动,持续在信息化基础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先进的工业化设备与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实现高效高质低成本精细管理的现代生产与运营目标。基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业态条件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面对面”到“屏对屏”的过程中,融合了5G、视频直播、VR、大数据、AI等新技术。这也使得晋中在近两年推动企业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工作加速推进。

王艳龙表示,当前晋中正处在经济转型、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后,市工信局将紧紧牵住“两化融合”这个牛鼻子,夯实智能制造基础,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聚合产业势能、推动数据共享、助力产业发展,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为实现晋中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马进 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