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中 > 要闻要闻

写在介休市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后

来源:晋中新闻网 作者:宋建国 宋晖 发布时间:2015/3/5 22:33:22

2014年12月底,经国家11部委联审和专家评审,介休市成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在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62+2大名单之中,25个县级市(区、县)入选,其中不乏云南大理、浙江义乌这样熟悉的地名。介休赫然位列1/25,但这个名字或许让人有些陌生。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国家发改委共收到169个市、县、镇的申报方案。最终方案公布后,介休算是突破重围,杀入决赛圈,与全国25个县级市(区、县)共同昂首站在了赛场之上。

让我们循着裁判的规则——国家发改委关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要求来评判一下介休的内在素质和外在体质吧。

向睡城鬼城说不,规划先行,新旧共融话和谐

很多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患上了“城市病”,具体症状就是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人口密度偏低,成为“睡城”甚至“鬼城”。为避免在城镇化道路中走上这样的弯路、甚至是不归路,介休市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先行,注重城乡功能运转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新旧两城和谐发展。

介休人多地少,人口集聚度高,文化历史浓厚,境内有5A级景区绵山、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张壁古堡、中国古玩名镇张兰、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天峻山等旅游资源,文保单位有96处。

如何缓解人口集聚压力,给文保单位觅得清静,让百姓基础生活条件改善,介休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怀民等一班领导人带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树声教授等规划团队,无数次用步伐丈量老城,在文物前立足。经过调研和论证,有着介休市特色的“碎片重构、新旧共融”的模式逐渐清晰。

文化为根,规划先行。介休市先后邀请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等单位来介勾画蓝图。规划过程中,介休市坚持“三规合一”为宗旨,即“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根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异反应”。

如今新旧两城协调发展:“旧城体现历史文化,新城体现山水文化。”徜徉在1平方公里的老城之内,古建摘除了附着于其上的“藤蔓”,处于广场、游园之中,这些文保单位恰如落魄贵族沐浴更衣,重新焕发出优雅气质。北坛路以北,就是介休的北部新城规划区域。在新城,校安工程、保障房工程落户,介休市人民医院、文化中心、法院等一大批单位开始入驻,宽敞笔直的三贤大道、水系景观的纬二路等各条线路把老人眼中的“北门外”拉进了介休城。

向挖断文脉说不,留住乡愁,不叹重阳少一人

在滚滚煤烟中,介休的文化气息渐行渐弱。如何抹去灰尘,让尘封的烙印再次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介休市经过多年探索,明确了“慈孝之都、琉璃之城、寒食之乡、三贤故里”定位,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整理和挖掘,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先后投资5亿元完成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十大工程,形成1平方公里历史文化街区:如今后土庙的琉璃瓦再次熠熠生辉、古城墙再现雄浑姿态、祆教神楼重现神秘古朴、段家巷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全力推进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进程,实现了文物古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打造文化品牌。介休市政府全力打造文化介休,祭出“五大名片”:清明寒食发源地、荣膺国家“5A”景区的绵山风景区,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张壁古堡,与景德镇齐名、古玩淘宝好去处中国名镇张兰,40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景区天峻山,以及由中国琉璃博物馆后土庙领衔的文保单位,通过文化的建设和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

留住传统记忆。介休市加快推进古村落保护,形成特色保护模式。以张壁、南庄、北贾为代表,对村庄内遗留的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等进行保护挖掘,目前,已完成张壁、南庄、旧堡、洪山等国家、省级传统古村落调查、建档。2014年,龙凤镇南庄村被评选为山西省最美旅游村,同时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曾经的环境污染让人们远离,如今的古朴庄重让人们感到亲近。介休市对于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也得到了肯定:市长王怀民荣获“2012年度第五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称号,介休市荣膺山西省政府“山西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正在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迈进。 

向水泥森林说不,见山见水,散入春风满介城

发展不能牺牲绿水青山,不能毁掉子孙后代。介休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环保为先、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重塑绿色健康的城市生命体。

清健肺腑,保障呼吸顺畅。介休市在节能减排上大做文章,严格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在全市上下思想统一的前提下,落实污染减排、扬尘治理、淘汰取缔城区燃煤采暖锅炉、取缔露天烧烤摊点,开展城区PM2.5监测,完成旧城区、城中村集中供热、供气“两供”改造2000户,实现了绿色施工、绿色运输、绿色生产、绿色生活。

疏通经络,废物循环体系已具规模。义安经济循环园区作为山西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以生产要素为纽带,集聚上下游企业,政府在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例如安泰公司使用的煤气来源于同在园区内的三盛公司,安泰公司产生的蒸汽又被送到了博创纳米科技公司,同时园区内各企业产生污水由安泰公司污水处理厂处理。不仅园区内如此,城市内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成“中水”后,再次用于城市景观、市政用水;生活垃圾处理一改后患无穷的填埋方式,用于焚烧发电……生态文明得到了真正体现。

输血造血,水聚灵气,如人之血液。城北:介休投资4亿元实施汾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长33公里;投资2亿元实施汾河湿地森林公园和3万亩汾河生态防护林建设。城中:实施环城林带、水系景观等十大园林绿化工程,连续几年,介休市城区每年新增绿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城南:投资2亿元建设3万亩核桃林以及银锭山、天峻山、洪山森林公园,推进龙凤河治理工程,龙凤河入汾口至汾河五坝按照城市标准提升改造,启动二期12公里整治和2个湿地建设,构建起了一座绿色屏障。

强壮筋骨,绿色植物犹如城市筋骨,撑起了全市的血肉。植绿、爱绿、护绿已经成为介休人民的共识。介休市以创建园林城市为抓手,积极吸引广大社会团体和市民群众自发参与到创园活动中,与此同时,推进环卫设施改造和清扫保洁升级攻坚。2013年1月15日,介休市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折桂。

向大干快上说不,以人为本,乡音原是家乡美

很多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雄心勃勃,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最终造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失地农民进城才发现还是自己的热炕头好一些。城镇化最终还是人的城镇化,如何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才是城镇化的核心所在。介休市政府连续四年用于民生资金占到总支出的70%以上,全力保障老百姓进城之后能够落地生根。

先扎根。中国人自古讲究“落户安家”,能在城市里面置一处房,才会有归属感。介休市花大力气开工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21套,基本建成1508套,完工3206套,完成投资8亿元,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完成配租配售1831套保障性住房。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保障房建设都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北部新城。2014年,在满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基础上,将经适房保障延伸到全市户籍人口。市政府又投资3500万元新建13个便民市场,将摊贩请进来,进一步方便住户生活,美化环境。

后发芽。农村人在城里打工管理孩子时间少,更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城里能不能受到好的教育。“打造教育均衡化”是介休市委、市政府多年来的愿景,因此在教育事业上,政府舍得投入、而且是关键地方投入,四年投入13.59亿元,占到公共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强。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两项大事,目前已经在全市建成38所城乡新校,51所城乡公办幼儿园,改扩建了教师进修校,创建了15所数字化校园,打造国家级示范职业高中,特殊学校也在建设当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率达到100%;义务教育打破户籍限制,适龄学生实现按居住区域就近入学。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走读3华里以上的小学生校车免费接送,由全市9家企业捐赠的26辆标准“大鼻子校车”每日往返在上学路上,受惠小学生达1500余名。

送健康。在北部新城落户的新人民医院目前已近完工,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投入运营后年门诊量能达到10万人次以上,住院人数将达到2万人以上,集医疗、保健、科研、培训于一体,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将进入全省一流的行列。7个乡镇卫生院、5个社区服务中心同步建设,覆盖全市中心镇和社区,将农村医疗条件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保障。完善的社保体系会让住在这座城内的人感到安心,也是破除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54万人,职工养老保险达到4.61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继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推进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区域转移,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8.5%;建成五险统征系统,累计制作、发放城镇社会保障卡7.7万张、农村居民社保卡17.3万张。

向城乡一样化说不,产城一体,宜人宜居宜立业

要城乡一体化,不要城乡一样化。介休市积极抢抓“省级转型综改、扩权强县试点县、义安经济发达镇”三大机遇,产业转型、循环经济、园区支撑从耕耘到播种稳扎实打,让介休城乡建设在产业的春天中绽放出新的姿态。

除害剜草。介休曾有120余座小焦炉、104座煤矿,可谓是介休经济的田地里的杂草,产能低、排放高、污染重、效率差。各种利益交错让撼动这些焦炉、煤矿似乎难于登天。从2010年开始,两年时间内先后开展煤矿整合、焦化行业整合。飓风过后,煤矿整合保留17座,投资近百亿元全部建成现代化矿井;小焦炉全部取缔,原先的11座焦化厂整合成5个主体和一个园区,已是全省四个千万吨焦炭产业基地之一。这只是介休产业转型的第一步。煤炭、洗煤、焦炭、钢铁、碳素等传统行业通过上新型装备、技能改造、提升工艺,利用龙头企业引领、完善产品类目提高介休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力、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以高科技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走高端化、系列化道路,打造品牌,绿色产业加速崛起。

锄田置垄。介休市对108综合发展廊带沿线240平方公里的平川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修,按照“市域一体、城乡一体”思路,构建“一城两区五镇三十村”的城镇化体系,“一城”,即中心城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两区”,即城区东部、西部的义安、义棠两个新区;“五镇”,即除义安、义棠外的五个中心镇;“三十村”,即30个社区化中心村。加大小城镇规划编制,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中心村,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同时,着力打造统一城乡基础设施,投资7.1亿元推进“19路3桥81.7公里”工程,将全市各中心镇、特色村、工业园区纵横联合,融合成片。在此过程中,介休市政府从全市布局考虑,摈弃小农意识、从战略高度破解产城分割的问题。

耕耘播种。将上下游企业归于一处,将物料供应链条缩至最短,介休市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整体带动资源共享、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经形成义安循环经济、装备制造、新型材料、青云直升飞机四大产业园区。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可谓使尽浑身解数,全力破解土地、资金、环境、用水、供电等方面的难题。在土地征收和拆迁中,介休市政府主动垫资1.04亿元;创新用地机制,争取到各种用地指标2000多亩;淘汰、搬迁32户“五小”企业,腾出建设用地500余亩……目前,在园区内,已经有很多“大牌”入驻。循环经济园区内,安泰、三佳、路鑫、茂胜、昌盛、山西焦煤集团等企业已经形成煤—焦—化、煤—焦—钢铁、煤—焦—电力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三佳2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项目、路鑫10万吨/年苯乙烯、20万吨/年聚甲醛等项目落户新材料园区;装备制造园区入驻5户企业,已有2个项目开工建设,涉及大型锻件、煤机制造、光伏产品研制等多重领域;省级转型标杆项目、与德国HPC公司合作的青云通用航空基地项目总投资159亿元,达产达效后将每年贡献利税100亿元;物流园区引领介休现代服务业,其大型仓储集中区将成为各园区“泵血”的有力“心脏”。

进行曲已经奏响,灯光已经集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汇聚到了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身上。介休市市委书记王继堂对此十分清醒:“新型城镇化道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竞争、没有排名,大家关注的,是如何跑出个性和风采,探索出一条可持续性的、可复制推广的通途,这将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有莫大启示。”介休代表着山西参赛,不卑不亢,沉着冷静,让我们拭目以待。(宋建国 宋晖)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