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文明城市的核心所在。城市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建设,首先有文明的市民,才会有文明的城市。当前,我市积极推进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把不断优化人文环境作为创建工作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从市民自身抓起,从细节入手,以提高市民素质为关键,着力打造健康向上文明有序的人文环境,以市民文明促进城市文明。
着力打造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目前,我市已经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首批贫困县广电“盲村”、电影放映五个工程全覆盖;全面铺开“六个文化建设”,让文化进到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军营,以此实现文化的“社会单位全覆盖”;同时,发动全社会参与10个“十佳文化”的创建,以此调动社会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度和主动性;分春夏秋冬四阶段举办大规模的“花开四季·乐享全民”主题群众文化活动,以此产生群众文化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和高层次引领作用;组织“文艺轻骑兵”下基层进行惠民演出,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宣传文明知识,提升居民的文明素质;注重创作,让文艺精品与群众文化交相辉映……让文化成为老百姓的“正餐”,大力营造“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升华”的文化氛围。
榆次、太谷、灵石、寿阳、和顺五县(区)新建了图书馆、文化馆;介休市大型综合文化中心、榆社图书馆、文化馆新建工程已基本完工,即将投入使用;祁县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左权、平遥、昔阳“两馆建设”已完成规划。其中,榆次区文化馆、寿阳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榆次区、灵石县、祁县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我市有晋中新文化影城、介休市乐影影院、灵石县万乐汇影院、寿阳县乐迪影院、昔阳县文化中心影院共5家城市数字影院
全市高标准建成了2750个农村文化活动室,为每个村庄配送价值5000元的图书、书架和投影仪设备,覆盖率达到了100%。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扎实开展。全市完成了2230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有效解决了39.5万名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从日常培养抓起。近年来,我市启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文明礼仪我先行”、“文明交通人”等系列“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村民大讲堂”、“道德讲堂”等宣传活动一个接一个,并在全市窗口单位、旅游景点、公共场所等重点行业和场所实施文明大行动,着力打造健康向上、文明有序的人文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市民的文明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全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类企业有1262家,文化社团、协会、剧团等组织1826家,文化教育培训和研究机构487家,建成民办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馆、画廊、书法社264个,建成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文化个体户823个。全市有文化管理人员600多名,文化站辅导员、专干210多名,有农村文化场所管理员3800多名,还有戏剧、秧歌、武术、综艺、绿色互联网、文化大院、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民间文化从业人员30万人,此外还有活跃在书法、美术、摄影等领域的人员10万余人,涌现出8万余名群众文化带头人。全市各种文化协会及协会所属活动组织(点)加上各种文化活动组织(点)已有上万个。
从2013年6月开始,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大型公益性文化课堂——“晋中市民大讲堂”。“市民大讲堂”为市民服务,传递文化正能量,坚持每半月一次,利用双休日面向广大市民提供讲座和培训,讲解内容包括健康知识、文明出行、文明礼仪、养生与中华文化、晋剧欣赏、子女教育、群众文化以及中国书法艺术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场场爆满。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了50余期,让市民在享受知识中增长见识、提高品位。
爱书、爱思考、爱阅读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品质。以“德润三晋、书香晋中”为主题,我市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家庭、进特殊人群,全市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全民参与,丰富全民阅读平台,打造全民阅读品牌,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全市转型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欢乐城乡广场文化月活动是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的以“搭起群众舞台,尽显百姓风采”为主题的一项低门槛、高水准、重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该活动既有比赛,也有展演,其中音乐、器乐、广场舞、晋剧票友活动更是综合了比赛和展演。活动举办以来,100多个来自各界的票友队伍、舞蹈队伍、合唱队伍为群众献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票友社团、农民影院、农民书屋……众多的文化社团和场所,就像千姿百态、群芳争艳的文化大花园,装点在我市的社会版图中,装点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
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助推了社会稳定和文化生态建设,更为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搭建了平台。 (闫春晖)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