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践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略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机制创新

■ 张晓 张琪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其中公益创业教育更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高校落实多元化人才培养计划,而且对于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帮助大学生树立全新的就业理念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如何加强公益创业教育、如何推动公益创业教育机制创新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健全公益创业教育机制

公益创业教育机制的设立和创新是实施高校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培养创业人才的依据和保障。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该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立足于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基础之上。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质,在公益创业教育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公益教育机制,实现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

一是改革传统创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人才为导向,立足公益创业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积极与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合作开发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公益创业素质、公益创业技能和公益创业综合能力。高校要深入研究并制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明确设置课程分类,选择适用的教材,使教学实践的分配合理化。应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修订并完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当中纳入就业和创业指导课,构建符合高校特色的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高校创业课程多与就业指导课程合并进行,鲜有独立设置的公益创业课程。因此,高校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公益创业教育,通过完善公益创业课程模块体系,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拓展公益创业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和获得创业技能的重要环节。高校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公益创业的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构建多样化的公益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公益创业大赛是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公益创业者才华和创意的机会平台,好的创业项目更有机会获得大赛资金扶持。此外,高校创业园是专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体空间和孵化指导的实践基地,公益社团是最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辈教育”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公益社团和创业园实习,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转化。

二、提高公益职业素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公益创业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长远,关注学生在社会交互过程中的主体性塑造。公益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公益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高校重视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不能仅寄希望于就业指导课程、竞赛活动等,还需从理念、认知层面上下功夫,增强师生双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课程助力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从而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是强化公益创业人才价值引领。创业人才培养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是保证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校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聚焦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功能,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协同开展育人工作,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

二是培育学生良好创业品质。创业不是口号,要求学生付诸实践,但创业过程困难重重,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公益创业能力,要有坚韧的品质,有决心和信心开展创业活动。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中要凸显学生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公益创业信心。教师应给予学生展示机会,激发学生公益创业自主性,培育学生刻苦钻研精神,增强其意志品质。

三是增强学生认知和适应社会能力。学校是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前全面提升自我的关键阶段。高校应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己任,提升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促使学生充分了解现实社会发展情况和各行各业发展趋势,从而具备正确认知、判断、适应不同情况的能力。

三、推动多方主体参与,建立协同协作机制

公益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各类资源的集聚、融合和创新,推进公益创业教育发展不仅依靠高校内部,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各方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任何一方主体角色的异化或者缺位都有可能对公益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加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协同协作机制需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出发,关注基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基础共识的协同合作机制完善,以实现多方参与主体的互利共赢。

一是创建高校公益创业共同体。搭建政府、高校和社会基于公益创业教育的协同合作平台,并根据共享平台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和不同利益,以达到拓展公益创业教育实施的成效和影响。平台是推动公益创业教育资源和利益整合的载体,是沟通联结不同主体的中介桥梁。在推进公益创业教育协同协作机制过程中,通过成立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研究机构、发展联盟等平台载体来实现资源和利益的多重整合。其中,政府应当制定具体的政策支持,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高校应当关注课程体系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实施主体作用;社会应当提供充分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开放创新的促进作用。

二是夯实公益创业教育的共识基础。不同于一般创业教育,公益创业教育有着自身特殊的职能和使命,而且不同主体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贯彻落实政府、高校和社会在公益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职责使命,实现公益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基于共识基础的协同合作机制,确保公益创业教育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山西省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重大专项研究课题《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研究SXRLZY2024027)》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理论·践悟
   第04版:税务专刊
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标杆型企业
略论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机制创新
浅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