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12月4日讯(记者 冯毅松)在12月4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长治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向阳表示,自2021年长治市入选国家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经过3年多的努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海绵城市建设让这座城市“会呼吸”“有韧性”。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全域推进格局。长治市建立了“领导组+海绵办+海绵科+海绵中心”四级管理体系,实现市县联动,统筹推进。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出台了《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形式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进行规范。
二是严格建设标准,打造一流精品工程。长治市围绕生态修复、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等六大方面,实施了102个海绵示范项目。同时,为保障工程质量,该市制定了30余项规章制度、10个标准规范,实现了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各环节全生命周期管控。以漳泽湖为例,通过系统化生态修复治理,漳泽湖水质不断提升,植物从217种增加到502种,168种鸟类栖息于此。今年国庆节期间,漳泽湖国家湿地公园客流量超过13万人次,同比增长23%,成为长治及周边地区最佳休闲旅游打卡地,漳泽湖东岸生态修复与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入围中国“全域海绵”典范项目案例。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推广海绵城市示范。长治市开展“东山涵养、中城调养、西水培养”统筹治理,实施“西水东调”、壁头河河道治理等工程,畅通环城水系统,优化城市水生态,对主城区的社区、公园、停车场等进行海绵化改造,完成20多条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建成滨湖大道等海绵化道路,形成一个个城市“海绵细胞”,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稳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
同时,长治市大力推动海绵产业发展,将海绵城市建设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已培育8家海绵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研发生产出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海绵城市建设系列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