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录取工作即将结束,2016年高考热度也逐渐降温,高考状元、高分学子、“最牛”高考班……这些都再次成为我们这个夏天的记忆,可是,高考留给社会的并不只有这些。寻找高考之后的烙印,这种烙印对于今后教育影响深远,也更令人印象深刻。
一位普通高三年级班主任,用三年时间记录了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教育案例、思考反思、一堂班会、一次对话……100G硬盘也存不下他写的教育故事。这位老师的教育成就,难以用班上考了几个清华、北大以及一本达线率来衡量,他用三年时间摸索出如何让学生战胜高考、学会做人,更令人尊敬。
这位看似普通但不平凡的老师就是太原第12中学张利平,他所带的班级是1302班。
A 学生送他外号“爱唠叨的老头”
打开张利平的电子“宝库”,100G的硬盘被填得满满当当,《班级春秋》《我的班委会》《班级管理关键步骤实施或问题解决的案例》……“学生需要反思,老师也需要反思,学生们有反思本,我有班级春秋。”张利平不紧不慢地介绍着自己的宝贝,不愧是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谈起思想教育是一套一套的。
谈话过程中,记者发现他很爱“唠叨”,这样的教学印记也无时无刻不在他身上体现,难怪学生送他外号“爱唠叨的老头”。对此,他倒是欣然接受,堂下无大小,堂上立规矩,其实张利平内心是很有数的,“现在的孩子需要交流,而不是训斥,因此平等对话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并不是说没有规矩,课堂下开个玩笑、给我起个外号都可以,可是课堂上我要求的东西,学生必须要做到。这就需要平时和学生打好感情基础,当他们从心底里佩服你的时候,自然就能做到你的要求。”
翻看张利平的宝贝,可谓是条例清楚、心得具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关键标志》《给学生立规矩,建立多种班集体民主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习惯养成行动方案》……每个标题下,不但有论述有案例,还有心得体会。教学方法上也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自查自改记录表》《部分同学思想进步和服务班级检查监督表》《“班级荣誉标兵”评选标准及执行》《学习互助活动小组制度》《学生学科学习程度调查情况统计表》《周考、月考、模考小结反思》等,一张张表格攒在一起,就是班上每个学生高中三年的成长记录,有学习成绩,还有思想状况。
如此有心的老师,如此细致踏实的作风,学生怎能不佩服、不服从?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高考成绩当然是最直观的依据:他们是文科班,全班56人,艺术类一人被清华录取,达二本线的有26人,达一本线的8人。单看这些数字,可能觉得并不足够亮眼,但以这些孩子的中考水平来说,他们的高考成绩算得上非常棒了。
B 把内向艺术生送进清华
有了教育理念和班级制度,张利平又是如何行动的呢?把一个内向而且心理敏感的艺术特长生送进了清华,是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之一。
今年高考,张利平永远忘不了7月8日那天,收获时的喜悦至今让他兴奋不已。当天晚上,班里学生小岳发来了报喜信息,他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高二文理分班的时候,小岳从本校美术特色班分到他的班上,成绩在20名左右。这样的文化课成绩在美术班应该数一数二,为何要调班呢?他了解到,这个学生在原来的班里压力大,学习节奏有点跟不上。另外,这个学生比较文静内向,但却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针对这个情况,张利平决定让小岳担任宣传委员,负责教室黑板报的设计与制作,并由他设计班徽。原以为课业很重,设计得几天时间,没想到两天后,小岳就交上了作品,而且获得了全班的认可。一周后,印有“班徽”图案的班旗也诞生了,蓝底套着白色的“班徽”,雅洁大气、对称和谐。
随后,张利平发现小岳变得有礼貌,学习也更自信了。被录取后,小岳的爸爸给张利平发来短信:“1302班给了孩子足够的自信,这和您的责任心和因材施教分不开,衷心感谢!”张利平把自己珍藏的有关小岳的资料发给这位父亲,其中有孩子高二文综考了第一的奖状照片,还有在学校学习、为班级服务的照片等。
小岳的爸爸看到后告诉张利平:“那张奖状一直贴在家里的冰箱上,随时看得见,对孩子的鼓励特别大。”
张利平看着那张发黄的奖状,心情无法平静,“那一刻无比感动,那是我们班自行做出的一次奖励,想不到自己微薄的付出(奖状3元+奖品10元)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如此大的影响!原来,鼓励的力量如此强大!”
对于这个案例,张利平写下的心得是:认识、肯定、发掘每个学生向上的一面,营造宽松愉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活力,让付出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对一个学校和教育者的最高肯定。
C 最痛心的是学生自己放弃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不服从时,张利平有一个绝招:频繁找学生谈话,直到学生自己感到不好意思。“教育实践中也有失败,我不是万能的。班上七八个孩子让我很痛心,与其说是他们失败,不如说是我的失败。我至今都没有想清楚,他们为何会放弃!”张利平谈到这几个学生时,能感觉到他内心的不甘,“班里至少有七八个学生,我也曾很努力地管教、提携、监督他们,一次次耐心沟通,但最终他们还是放弃了。在自己教书育人的路上,我一直反思,为什么自己无能为力,不能改变更多的孩子。”
行为主义学者认为,一个好习惯必须经过21天的训练,再经过90天的强化,就可以基本成型。但实际上,一个好习惯的养成,90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理论是基于动物实验得出的,孩子不同于动物,他们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接受环境的影响,必然会有波动和反复。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张利平写下这样一段话:从近几次的考试成绩来观察思考,并回顾陪他们一路走来的日子,我深深感到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坚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成功抑或失败,在自己影响人、培育人的教育教学道路上,自己也收获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对于那些放弃了的同学,也希望你们有个美好的未来,祝福将来的你们幸福、一切安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张利平在实践中不断尝试,用心去影响自己的学生。这一路上,他尝到了甜,也品到了苦,但是那份为了学生不断坚持,不断努力的劲头,才是社会应该关注和肯定的。
在我们身边像张利平这样的用心老师有很多,希望社会每年在关注高考的时候,也别忘了成绩背后那些辛勤付出的老师们。只有父母学会感恩,社会重视感恩,我们的孩子才会活得有温度,这是做人的根本。这样的高考烙印才最值得关注和推崇。
(记者 王冠兴)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