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中心西南约15公里,静然伫立着一座城历时600余年沧桑,远去了车马喧嚣,远去了水色湖光,然檐头风铃犹在,那份文化的自信与坚守从未走远......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明太原县城保护性开发……留住城市记忆,强化实物例证支撑。”——2017年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视野。

2月16日,省城晋源区明太原县城古城墙修复工程全部完工,市民慕名前往观赏。据了解,明太原县城因其整体格局如同头北尾南、振翅高飞的凤凰而得名凤凰城,是晋阳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3月13日,复建中的明太原县城初具规模,再现古城风貌。目前,四周城墙已合拢,城内古建筑群落的修复和周边环境整治正在有序推进。按照修复规划,保护施工秉承“修旧如旧”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构件,并按照明代时期的历史特色、民居特点进行修复。
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的明太原县城建于1375年,201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当地政府于2012年启动复兴工程。




这是3月16日拍摄的明太原县城北城墙上的城楼。目前,建设中的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进展顺利,城内古建筑修缮和环境整治等工作正在进行。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的明太原县城建于1375年。虽经600多年风雨,明太原县城仍保存较好。


置身于高耸的城墙上、看着雄伟的城门楼、远望着林立的碉楼,让人仿佛回到了金戈铁马的时代,这一切就发生在明太原县城。9月21日,这里的修缮和建设工作虽然还在继续,但其城墙已建设完成,雄伟高大的气息让人惊叹!

古建群古朴悠远

犹如一只头北尾南的凤凰,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的明太原县城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0.75公里,九街十八巷仍是600余年前的风貌,肌理如初。连同鲜活的历史人文传统、完整独立的空间结构,明太原县城成为宝贵的城市记忆,是太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有力的实物支撑。
虽往昔繁华不再,但“凤凰城”神形犹存。而今,这里发生的改变正在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原址上复建的明太原县城城墙,敌台箭楼、城垛马面,气势恢弘。顺着墙根行走,多处根基部分与新建的灰砖墙体无论是在材料,还是在颜色上都有明显差异。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基石被磨去了棱角,有些斑驳,也不够平整。但留住这份记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好?
沿城门拾阶而上,四面城墙遥遥相对,县城全景尽收眼底。眺望城外,向东,林立的高楼隐隐绰绰,拉高了城市的天际线;向北,红灯笼造型的省体育中心近在眼前;向西,山峦叠翠,天气晴好时,蒙山大佛清晰可见;向南,安置村民的多幢高层住宅楼已拔地而起,全省首条综合管廊就布设在此,村民们烧煤取暖做饭的生活方式由此彻底改写。城墙内外,仿佛是一场古老与现代的邀约与对话。随着城墙夜景照明工程的完工,县城将华彩绽放在世人面前。
承袭晋阳文化精髓,汲取大地山水灵气,明太原县城正在经历凤凰涅槃般的新生。
一座城,从历史中走来,拿什么呈现给未来?至少不应只有脑海中的记忆和泛黄的老照片。
明太原县城不仅是一片文化空间,更是一片产业空间,是晋源区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支点。这里距晋祠景区6公里、天龙山景区9公里、龙山景区4.9公里、蒙山景区8.6公里、店头古堡7公里、晋阳湖6.9公里……有了这座城,就能聚集人气。人们可以住下来,沉下来,品味闲暇时光的美好和晋阳文化的魅力。
找到文化与商业的结合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能更胜一筹。如一块璞玉,明太原县城雄姿初现,未来必将越来越散发出迷人的风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将不再依稀如梦。
综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