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戏剧,人们都知道是以语言、动作、音乐、舞蹈等形式来表达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人们都喜欢看戏,因为其宾白对话和唱词说教入耳即化,更为可贵的是戏剧的教育意义极为深刻,能让人们在农闲和工作之余享受到心灵的净化与慰藉。那么,作为剧本的创作者则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剧本必须能够经得起历史的磨洗;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同;经得起社会的思辨;存留下来并且传唱至今,不能说不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当轻风吹过时光的长廊,一代又一代王朝在云间过渡,我惊异的发现,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便是这样一部震古烁今的力作。
说到孔尚任,也许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提到他的剧本《桃花扇》,却是一部具有不朽价值的巨作,更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凝聚的作品。孔尚任用如椽之笔叙写了“秦淮八艳”李香君和散文家侯朝宗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并把他们在情感上的波折与南明王朝的兴亡命运结合起来,展现出了明朝末年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偏安一隅的南明朝廷腐败不堪,内部斗争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满清铁骑纵横中原。而新拥立的福王却不思收复失地,反而贪恋声色。马士英、阮大铖等卑劣之辈竟然宣称“幸遇国家多故,正我辈得意之秋”。在用人上,陷害忠良,致使名将史可法困守孤城,最后满怀悲愤的以身殉国。剧本以真实的艺术形象揭露出了南明统治阶级日益走向腐朽的必然性。
《桃花扇》之伟大,还在于作家用庙堂之上的衣冠禽兽和沉沦于风月场中的高洁红粉相对比,勾勒出了一幅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的社会名流之辈的众生相。当国家危亡之际,那些个身负邦国重任的大臣阁僚们远不如一个青楼女子有气节、重操守,忧国忧民。正如剧中所唱的“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桃花扇》的主旨是借乱世的聚散之情,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兴亡之感叹。其创作意图是让大明的遗老们“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字句间透露出了浓浓的思恋故国的情怀,以及对下层人民的讴歌使得这部剧作至今被多个剧种改变上演,依然活跃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甚至在清初剧坛上还一度出现了“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桃花扇底送南朝也因此成为了清代戏剧的压轴之作,自“南洪北孔”之后,中国戏剧界再没有出现过耀眼的人物和夺目的作品。仿佛一条河流在一夜之间莫名的枯竭和消失了似的,《桃花扇》亦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绝唱。
那这样的一位大师级的文人又究竟怎样和平定的固关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呢?让我们拨开尘封许久的历史烟云,来找寻这个一生命运多舛的名士与这座雄关邂逅之后百般依恋的雪泥鸿爪。
我先从孔尚任说起。孔尚任,字季重,山东曲阜人,是先圣孔子的后裔,早年他隐居在曲阜县北的石门山中闭门读书。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圣祖玄烨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荐举到御前讲解《论语》,受到皇帝的赏识后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翌年春进京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不久,被派往淮、扬一带参与治理水灾,混迹于其中使他深深地体验到了满清官场的黑暗和大员们无视人民的苦难后,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治水期间,他利用闲暇时间游历了南京、扬州等地,并从明朝遗老冒辟疆、许漱雪、邓孝威、曾石涛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南明兴亡的遗闻和史料。他凭吊过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拜谒明孝陵,游履明故宫,一种激荡在历史天空里风云奔腾终将歇的沧桑感,充溢于他的心间,为他日后的剧作增添了浑厚的底色。康熙三十八年六月(1699)“三易稿而书成”的《桃花扇》在北京上演,当明朝遗老们观看后,个个唏嘘掩袂,痛心不已。第二年,孔尚任因这部以期唤醒广大民众民族意识的剧作而被免官。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回到了曲阜故里,重度他平淡的闲散生活。
孔尚任不仅是戏剧家,也是个诗人。他的诗作或是咏叹个人的际遇;或是抒发愤慨的情怀;或是描写自然的美景;或是反映真是的生活,字字句句映衬着作者较高的艺术修养。他的诗句工巧而平易,诗风细腻读来让人余韵悠长,其中吟咏固关的七律便是这样的一首诗。时间定格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秋天,年逾花甲之年的孔尚任在数次接到山左同乡刘棨的相邀后,离开曲阜家中风尘仆仆的赶往平阳(今临汾),帮助这位政声颇著的“知府青天”纂修《平阳府志》。他过黄河,走平原,一路向太行山深处走来。当他走到平定固关的时候,大气雄浑的关城和建在山脊之上险峻难渡的雉堞深深地震撼了这位戏剧大师,于是他把满怀荡漾在胸中的慷慨之气倾注于笔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苍崖翠壑几层环,乱插危峰过固关。
径窄难容人并过,城高不放鸟轻还。
诗中边势云烟秀,画里军容剑佩闲。
却被秋风催感慨,古来争战是名山。
诗人先以“无我之境”铺陈出了十五世纪这座雄关的色调和气势。那盘绕在云天之上的坚固城墙,那吐纳在苍翠的山崖沟壑间的洁白的、松散的流云,仿佛在以旷绝于世的气量昭示着它无穷的豪壮和霸气。诗人在这一座座随性而生的令人心惊的危岩绝壁之下一步一步的走进了这座闻名京西的固关城。仰望这似乎还隐隐地弥漫着狼烟的烽火台,孔尚任的思绪禁不住如潮水般滔滔不绝。这是怎样的一处军事险要之地呀!山径狭窄的难以两个人一起并肩走过,城池高大巍峨的就连大雁也不能轻易的让其飞过。孔尚任望着这一切,回思春秋战国时期的过往,不由得百感交集,当年那民风彪悍的中山国虽然国土不大,但面对东边的齐国、北面的燕国、西南的晋、赵等强国,并没有丧失尚武的血性,屡屡面对强敌挥戈亮剑,多次打败强大的晋、赵等国,捍卫了自己的国疆,铸就了中山国不朽的魂魄。不仅如此,中山国还在国力微弱、物质和技术有限的条件下,竟然能完成纵贯恒山,沿着太行山南下绵延五百余里的内长城——这样一个较大的国防工程,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服奇迹。这座关城和这段长城经历过多少血雨腥风的搏杀?又经历过多少思妇望断秋水的悲辛?已然无人知晓,只有那呜呜的风声像在无言的诉说着什么。诗人且行且止,伸出手来动情的抚摸着无字的城墙丰碑,透过石头的寒冷宛若感触到了勇士们热血喷溅的温度,耳畔又犹如听到了阵阵的喊杀声和哀怨悠悠的伤怀之曲。这真的是一种流淌在民族骨髓深处的坚与韧;更是一种划破历史长空的刚烈和柔肠的百转千回。
一群群追逐在山巅的燕雀鸣叫惊醒了诗人一幕幕的浮想,马嘶声咽的乱世已被较为稳固的清王朝所取代,留存在诗里的曾经的中山国之边陲气势,渐渐淡去了鼓角争鸣的铁骑回响,而展现在孔尚任眼中的却是另一番温情脉脉的景象。蓊郁的绿树、氤氲的云雾蒸腾、碧空下悠闲地飞鸟、如龙脊般起伏在雄秀山际的雉堞、还有那军容整肃剑佩戍守的将士英姿,只不过是躬逢太平之世,就如同画里一般透出了闲适的气象。在经过了千年的流转之后,沉淀下的或许是一份醒世的厚重,也只有把几许爱恨情仇深深浅浅的雪藏,事与物才能真正的安然释怀。这时,一阵阵微凉的秋风吹来,诗人顿悟啦,有的人来过,有的人走了,自古以来争相攻伐的大概都是像固关所盘踞的这类名山吧!
我们今天品咂孔尚任这首悲壮而且感伤的诗作,也不由得心中五味杂陈,诗人的身世遭遇是最好的注脚。原本怀抱着一腔效命满清的知遇之恩和待价而沽的文人心态,准备在仕途上施展自己才华的他,却因一部戏剧而莫名的被罢官,统治者的龌龊与肮脏可足见一斑。在他离京时,满怀愤慨的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挥泪酬知己,歌骚问上天;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诗中辛辣的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情状,影射着官僚们对人才轻视的不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公正使得这位俊伟饱学之士忍不住悲愤交加。
固关城在经历了几千余年的光阴磨洗之后,深深地触动了孔尚任最为敏感的神经,也使得这座关隘又增添了一位戏剧大师欲语还休的悲秋情结。只是诗人难以预料的是,当“无花无酒锄作田”得五陵豪杰之墓被岁月悄然的淡忘之后,他的《桃花扇》以及诗文却永存在了这方天地之间,让人们去思索、让人们来啜饮、让人们情怨不已……
固关及其古长城盘绕在平定城东的山峰丛峙之中,是历代衢通晋、陕、蒙、冀的天然关隘。在平定境内的长达百余里的城墙蜿蜒起伏,墙高九米许,宽三米有余,采纳石灰黏土灌浆而筑就。其形势险峻,雄秀壮美,有“小八达岭”之美誉。药楼、敌楼和哨台耸立于面积较廓的峰顶之上,睥睨着车流滚滚的世间万象,显得霸气十足。固关城由原来的故关旧城迁址而建,,于明嘉靖年间落成,城墙坚实,攻防兼备。其中石筑的瓮城设计布局独具匠心,从军事角度考量,敌军一旦侵入瓮城,长百余米的弧状构造便于分割聚歼来犯之敌,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据国内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平定的固关长城距今大约已经二千三百余年了,其烽火台与哨台、药楼与敌楼遥相呼应,是一处遗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体系。
容颜不老,雄姿勃发的固关长城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无论是见证过马蹄声碎和轺车辚辚的秦皇古驿道;还是倾听过刀剑争鸣和旅怀悲喜的斑驳城墙;无论是浸润过帝王将相的烟雨风尘和雁迹萍踪的千古楼阁;还是演绎过诗人才子的流转风韵和诗意旷达的重重关山;都为我们追寻它的久远而流露出逼人的苍茫与血性的贲张。
今日的固关,在划时代的维度中凭借着盛世飞翔的翅膀,呈现出了有别于任何一个时代的壮美。古驿道车辙印痕深深,国道的车流来往不绝,高速路的畅达朝发夕至。立体的交通让我们由史而今的跨越有了各自不同的方向。只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固关除了有过帝王、廉吏、将军的身影,还有过戏剧家、文学家的动人情怀与感叹。尽管他们没有在官本位的体制下留下过勾心斗角的纠结,但依我看来,他们更值得我们一生去怀想,因为,文化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