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中国梦 固关情——我与娘子关的故事 > 文字文字

【优秀奖】秋游娘子关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宿非 发布时间:2018/12/13 10:02:29

初秋的北方,天高云淡。双休日过后,清晨,独自去了久负盛名的娘子关。一个红衣女孩,站在城堡南门下,在给另外两个,穿着同样鲜艳衣服的女孩拍照,她们没曾想,都被我拍进相机里。灰色青砖矗立起的廓大的关门,和“天下第九关”几个遒劲的大字的背景下,红色俨然给我的旅途平添了几分亮点。可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把曾经抵御外敌的关门,与被称为“娘子关”的名称联系起来。

自古以来男儿雄心万丈,驰骋疆场,志在四方。东汉末年,破虏将军董卓,与西羌作战,路经此地,看好此地实为雄险要塞,便筑修工事,驻扎守卫,这里最初被称为:董卓垒。经过历史的风云变幻,北魏时期称为“苇泽关”,唐代改为“承天关”。隋朝末年,晋阳太守李渊起兵反隋。战争,总会让男人血脉贲张,热血沸腾。然而,战争果真与女人没有关系吗?李渊的三女儿,女中豪杰,女扮男装,协助父兄,为李氏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唐王朝建立之后,“平阳公主”,为防乱兵反唐,率领娘子军戍守“苇泽关”,此后,改名娘子关。今日的“宿将楼”依稀还有当年平阳公主,观察敌情,排兵布阵,发号施令的气定神闲,但是一缕香魂,已然飘逝。只留下女英雄,英勇豪爽的事迹,还有那传说中忠烈的“妒女”的故事被后代人称颂。

战争如果在此时停止,在牢固屏障两面生活的百姓,随着日月的流逝会极尽美好的抵达人生的终点。多年后,我们看到的一定也不是现在的模样,至少它没有现在的累累伤痕,也没有那份深沉的厚重。

导游说,193710月,中国爱国将士为阻止侵华日军进攻山西,在娘子关浴血奋战,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娘子关再度经受了炮火和鲜血的洗礼。

1940820日黎明时分,在八路军总部的指挥下,著名的“百团大战”胜利的旗帜插上了3年来被日军践踏的娘子关。

......

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上得高处。这里的城墙,已固若金汤,墙体弹痕累累,城墙上瞭望敌军的垛口频繁,垛口远处是险峻的崇山峻岭,山外岭上已然看不到,当年狼烟四伏,战事不止。一片蔚蓝的天空,天地如此寥廓。随手抚摸着坚硬缝隙中,努力长出的小草,它已经生死轮回了千次,但是这一次,我与它如此接近,彼此能听到呼吸。还有那秀水,像血管一样绵延而下,穿房过户。

不知不觉走到娘子关村,弯弯曲曲的水渠,不知从哪儿来?又流向哪去?顺着弯渠走,会经过一户户人家。水渠不深,有顽皮的孩子,互相坐在水渠的对面,把脚丫伸进水里,踏起一阵阵水花。一个小孩高高撅着屁股,露出白白嫩嫩的臀部,右手已经探到水里,像摩挲着寻找什么。莫非有鱼?我仔细看去,果真有活蹦乱跳的小鱼儿,游来荡去,偏不让孩子小手捉去。而落在孩子们身上的目光,一会儿又收回到自己手中的村中妇女,站在家门口,手里纳着鞋底,一边招揽游客上门。许多人家的门子上写着“饭庄”的字样,原来是农家小吃,有一种让人亲近的感觉。入乡随俗,当时有“吃不完的娘子关面,住不满的坡底店”一说,也就有了想吃一碗当地面食的冲动,于是走进农家院。真是“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那一弯小渠竟然穿街走巷,流进了院内。头顶上的葡萄架,把正午的阳光严严实实地挡在外面,送来几分凉爽。院子里有三间房子,由石头垒砌而成,透过窗户,室内整洁干净,主人俨然是一个做事井井有条,贤惠通达之人。吃过面食,告别主人,我沿着溪水继续向前。水给了村落灵气,村子里的人祖祖辈辈守着这里的关隘,迎来送往着诸多游客。而这里关于妒女,平阳公主的故事以及大自然恩赐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当一切都尘埃落尽,沿着古道漫步,踏着坑坑洼洼的青石路,那些散发着古风古韵的居民建筑,总会让我有一种穿越,试图更深地读懂已经久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