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忻州 > 风土人情风土人情

神池踢鼓子秧歌的来历及艺术特色

来源:忻州新闻网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3/12/17 16:48:09

神池踢鼓子秧歌与神池道情齐名,踢鼓子秧歌也叫土摊子秧歌,是流传于晋西北地区的民间舞蹈艺术。踢鼓秧歌最早起源于土著居民祭祀田祖以祈丰年的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汉唐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以广场、街头小型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作为一种特有的、传统的、小型的农村群众文化表演形式,踢鼓子秧歌深受群众喜闻乐见,在朔县、平鲁、山阴、应县、怀仁、神池、丰镇、集宁等县的乡镇最为盛行。

在民间,关于踢鼓子秧歌的来历有着不同的传说,相传有四种来历。一种是说朝廷要招安梁山好汉,但是阮氏兄弟不愿意接受招安,回到老家,朝廷内部和地方政府对阮氏兄弟有些担心,怕他们以后再闹事,决定将阮家抓拿并满门抄斩。阮氏兄弟闻讯后,决定化装出逃,中青年男性扮头对鼓子和二对鼓子,年轻女性扮拉花的,老弱病残紧跟在后边,其他中壮年男子扮做敲锣打鼓的也就是鼓道,活阎罗阮小七是络旄的,一路敲敲打打,从家乡一路踢来,一直踢到现在的越南,一种说这种表演形式是《水浒》中三打祝家庄时梁山好汉进庄侦察时的扮相;也有的说它来自《忠义水浒传》中三打大名府的故事,说头对鼓、二对鼓分别为阮小七、阮小五、阮小二、刘唐,络旄的是时迁;第四种是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某地农民在秋收之后,举办酬酒庙会,唱谢茬戏,当地有一位义士邀约各路男女英雄豪杰,除暴安良。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便将活动过程编为这一形式加以纪念。

自古以来,秧歌队的表演主要集中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特定节日进行,表演过程一般46天,分为起秧歌、轰秧歌、码秧歌三个阶段,这种干打硬踢的表演艺术现在主要流传在山西神池境内,朔州、五寨也有部分乡村活动。

神池踢鼓子秧歌的着装、化妆基本与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相似,前八角踢鼓子的四人,头扎包巾、搭头,佩英雄镜,插飞鬓,挂满髯,身着黑袄、彩裤、腰包、腰裙,脚着皂靴(现一般为解放球鞋),为武生(净角)装束,脸谱为大五花脸。要突出一点:威!拉花的装束化装基本与戏曲中的旦角相似,道具为丝帕花扇。后八角着装化妆与各自扮演的角色的特点相符。络旄开三花脸或猴脸,手执银刷、装男扮女,动作猴像。再看它的组成和分类。踢鼓子秧歌由鼓道、前八角、后八角、络旄、歌手、经手、杂工约30人左右组成完整的表演实体。表演时鼓道安在秧歌队的前正方,与踢鼓子的面对面,行走时则走在踢鼓队的前面;踢鼓队分为前八角、后八角。前八角包括头对鼓、二对鼓和相应四个拉花的。后八角即排在前八角后面的八个人,角色分别是官先生、风流公子、一对买卖人(一个货郎、一个卖膏药的)、毛小子、毛女子(也有愣小子、愣女子),一对老夫妇。这八个人的作用是点缀、衬托,他们的动作较前八角是文雅而调皮;络旄这个角色是全队的中心,因他是名誉领导,为了能显示出他的特殊性,使其能隐蔽身份,不受任何限制,故以丑角出现,四处蹦跳,传递消息;歌手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他是以固定的鼓点为曲调的歌手;经手即实际意义上的领导,类似队长、剧团的正副团长,一般12名,主管全队的行政事务、对外交流等;杂工即烧水、背鼓、看道具,一般3人左右。

踢鼓子秧歌的表演,是以鼓道的鼓点为规范进行的,即闻鼓开踢。鼓的擂数与戏曲中的板名相似,是改变踢法和阵式的要领。踢鼓子的主要阵式有五雷阵、梅花阵、单掏云、双掏云、天地牌、跳四门、温场、海钓鱼、拉山子等阵。拉花的动作特点是旋身、跌针、静走,行动必须迅速、敏捷,鼓歌是秧歌队所唱的能体现其打击乐伴奏特点的歌,它是秧歌队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鼓歌的内容有祝福、有期望,也有针对,总之都体现天下太平,盛世荣年。鼓歌唱起来只有固定的一套曲子,词多为四句(有时也唱多句式)。其伴奏乐仍然是鼓道乐器,没有管弦之类,这样既朴素又热烈,鼓歌数量浩繁,内容与唱歌时所在的场所分不开,有很强的针对性,敬庙有敬庙的歌,进院有进院的歌,场内有场内的歌,歌手可以尽情发挥,这些歌传统与现代并举,祝福和希望相融,唱的大家乐陶陶,唱的秧歌队有精神。这些歌都很好地反映了老百姓纯朴的心情、憨实的性格和他们富于想象的智慧。

神池踢鼓子秧歌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特有的舞蹈动作吸引着人们去观赏、去思索。神池踢鼓子秧歌将洒脱的舞姿和豪放的情怀真正融为一体,将男子汉特有的雄劲健壮、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不时出现的激昂与急速爆发的鼓点的节奏,使人们在繁力农事之余有了对淳朴情感的最好的表达方法。

(作者系神池县新闻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