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忻州 > 环保环保

忻州:“创模”工作风生水起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李京益 发布时间:2013/12/12 16:56:37

“以前,出门锻炼身体总要戴上口罩才行,要不然灰尘太多。现在,空气质量明显好了,就不需要戴了。呼吸顺畅了,心情也顺畅了。”12月1日,在忻州市体育广场锻炼身体的高阿姨说。

2013年,为实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这一目标,忻州市成立了“创模”领导组,由市委书记董洪运任第一组长,市长郑连生任组长。一年来,忻州市大力开展了“减排、净空、净水、清洁、提质、创建”六大工程,夯实了“创模”基础,有效提升了城乡环境建设水平。

谈到“创模”工作,董洪运说:“《忻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已通过环保部评审,各项‘创模’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中。现阶段,部分县市的‘创模’工作已初显成效:繁峙、神池获得省政府命名;五台通过省专家组技术验收……可以说,全市上下‘创模’热情高涨。力争到2015年,实现‘创模’目标!”

以实现蓝天碧水为动力

10月23日,忻州市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部署,下达并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大气污染防治2013年行动计划》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将具体目标细分化、部门责任明确化,形成了市县联动、统筹推进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机制。

为改善空气质量,忻州市先后开展了改造城中村、拔掉黑烟囱等大气污染集中整治工作,有效控制了城市低空污染。

1-10月份,全市14个县,二级以上天数总计达到4509天。其中,忻州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62天。此外,忻州市政府还投资3000多万元,加强县级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3个站点完成CO、O3和PM2.5自动监测设施的安装调试工作,具备数据监测、联网、发布条件。

同时,忻州市全面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测,对已划定的县城、乡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集中清理整顿;按照“辖区管理、分段治理”的原则,源头上游涵养水源,中游过境治理污染,下游出境恢复湿地,完善了考核断面布局;强化工业废水监管,沿干流河道两侧3公里范围内,禁止新建污染水环境企业,对已存在的污染源进行深度治理,做到污水回用不外排。

截至目前,全市重点流域内的电力、焦化、化工、洗煤等行业工业废水基本实现了“零排放”,其他排水企业全部按照环评要求,配套建设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在多次断面水质测试中,全市12个地表水优化断面、9个地表水市域跨界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水体功能要求,消灭了劣五类水体,断面水质明显好转。

“以前还不觉得这水有多美,如今水质越来越好,河水越来越清澈,感觉真好!”家住宁武县汾河流域的赵新生欣喜地说。

以污染减排为重点

今年,忻州市把污染减排,作为提升环境保护能力的重点工作,努力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目标。为此,该市环保局采取了分解任务、层层递进和重点项目、重点督办的办法,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督办重点减排项目、约谈政府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等有力措施,在工程减排上挖潜力,在结构减排上找空间,在管理减排上提效益,促进了减排措施的有效落实。

“今年是‘环保能力建设年’,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重点支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确保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市长郑连生对记者说。

1-10月份,忻州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3.74%、2.76%、4.5%、22.47%、6.34%和4.97%,减排比例达到年度减排目标要求,列入国家减排目标责任书的河曲电厂1#机组和同华电厂2#机组的烟气脱硝工程已全部完成。目前,二氧化硫、烟尘减排已提前实现“十二五”目标,氨氮、氮氧化物、工业粉尘也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80%以上。

以生态建设为引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配合全市开展“创模”工作,指导各县市加强生态建设,实施绿色生态工程的同时,忻州市环保局还强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人畜饮用水源不受污染,合理处理农村生活、生产垃圾,规范家禽家畜养殖,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展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目前,已有15个农村畜禽养殖治理项目,通过环保部半年核查,宁武县、忻府区、保德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将于年底前完成验收。

治理矿山生态环境,是忻州市生态建设的重头戏,把过去开采的“黑”矿山变成绿山头,是忻州市恢复生态环境的一大目标,也是生态建设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此,忻州市环保局督促和指导部分矿产企业,加快煤矿和非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目前,全市87家企业完成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其中,69家企业组织实施了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提升环境质量,不仅是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基本要求,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是忻州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目标的重要基础。”董洪运的话掷地有声。

本报记者 王雁 实习记者 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