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忻州 > 快讯快讯
山西经济网讯(马有明)他年少离家,走进军营13年,千锤百炼中铸就了钢筋铁骨;他告别军营,脱下戎装,回归社会大熔炉,不等不靠;他是一个执著的人,他有他独特的个人主见,他放弃了城市生活,告别妻女,一人返回了阔别10多年的深山老家,选择养牛作为产业,带领3位战友、4名乡亲共同创业脱贫致富;从从容容一路走来,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泪水,偿尽了人间百味,满头虽生白发,但成果斐然;现成为圈养200多头牛的“牛司令”。他就是位于原平段家堡南梁村的山西省犇淼养殖公司总经理---刘计文。
一个让常人难已接受的决择
刘计文、男、原平段家堡乡南岭村人,1986年10月入伍,服役于总参某部,在部队服役期间一直从事后勤工作,历任战士、司务长,2000年复员回忻。
初识刘计文纯属偶然,50多岁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些,滿头白发显得有点沧桑 ,英俊的脸上带有一丝无法掩饰的疲倦,他身板敦厚结实,说话语速较慢,让人感到异常随意和亲切。
谈起他的创业经历充满了困难和艰辛;2000年复员时正赶上企业不景气,很多单位职工纷纷下岗,民政局安置办将他分配到了忻州云河集团,当时的云河集团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没有上班报道,就已经“下岗”。面对如此的境遇,刘计文不等不靠,不找政府,认真思考斟酌该怎样生活?思来想去最后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农村老家搞养殖,能不能干好?能不能养家糊口?哪几日他整天的叹息思考。最后下决心养牛吧,心中有了回乡养牛脱贫致富的构思,选择了这条很不“保险”的路。对养牛一窍不通怎么办?学呗,其实在部队当过司务长的他认为;养牛不是说说就能干的事,必须要有技术,于是他购买或向朋友们借来有关养牛的书籍,认真阅读学习。
2015年,他找到战友白向军,把自己的想法和他说了,没想到这位昔日食堂做饭的大厨非常赞同他的想法。有了老战友的支持,老刘就有了精神支柱,他的信心更加足了。但由于养牛投资大,家里当时也不支持,乡亲们又都没有钱,老刘就把自己的转业费全部拿出,然后向战友借、找亲戚挪,最终凑足了130多万启动资金,回到了大山里的家乡段家堡南梁村,租场地、建牛舍。
军人争强好胜的性格铸就了他;不求最好,但要努力做到更好,他找人搞设计做规划,以现代新型牛场的标准建起了牛舍。
面对失败挫折再显军人本色
牛舍建起来了,买了30多头牛,开始了自已的养牛生涯,由于养殖经验不足,饮水不卫生,气候温差大,山上气温要比山下低10度左右,导致80%的母牛上火生病,最后死亡,损失了将近32万元。但这并没有打败老刘继续养牛的信心,他不断学习走访,翻阅资料,请教养殖户。就在他举步维艰时,他的好战友、退伍军人白向军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无偿拿出20多万元资金,资助他在山坡修了一座约40多平方米的蓄水坝,将山上流下的雨水储存收集起来,牛就能喝到干净卫生的水,解决了牛的饮水问题。这件事给了老刘很大的鼓舞和支持,让老刘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铆足了劲准备重新大干一场。
老刘又筹借了50多万元资金,这次买回60多头牛,并且早早就联系好了原平市畜牧局的兽医。但同样由于水源、气温等问题,新买回的好多头牛因感冒、上火、不适应环境等原因,造成了第二次群牛死亡情况,这次又损失了将近30多万元。面对两次死牛的重大损失,军人出身的刘计文毫不气馁,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就不信这个邪!”他迎难而上,顶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三名养殖员一起吃住在养殖基地,研究解决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实际问题,白天他亲自领着牛群上山放养,晚上回到养殖基地,他就仔细观察牛的饮水、饲料、牛舍等情况。“愁啊,当时真的愁,整晚睡不着。”老刘回忆说。
经过三个多月和牛一起生活,琢磨了解牛的生活习性,揣摸它们生存的最佳温度,选用干净高质量的饲料等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生病的牛逐步减少,损失也在一天一天地减少。随着养牛经验的成熟,养殖场整体的情况基本稳定了下来。
2017年,老刘养殖场牛的存栏数达到100多头,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2018年开始,养殖场逐渐有了利润,这让老刘欣喜万分。但随着小牛的陆续出生,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山上气温寒冷,产棚有限,初生的牛犊因为得不到及时保温,出现了夭折的现象。这让老刘心急如焚,急需要资金来修建产棚。正当他为此事着急上火时,战友白向军又一次选择相信老刘,第二次伸出援助之手,向亲戚筹措资金60万元,投资修建了20多个生产小牛专用的产棚。老刘得到了“贵人”相助,解决了养殖场面临的燃眉之急,他又把资金再次投入建牛舍,扩大经营规模。
和战友、乡邻一同走好脱贫致富路
站在牛群中,刘计文的身影高大魁悟,嫣然一幅“牛司令”的派头,他观察观察这头牛又摸摸那头牛,爱不释手。他手指着小牛犊说;这是刚产下不到一个月的小牛犊,他又指着毛色为黄白花的牛说这叫西蒙达尔是原产于瑞士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他指着一头体型高大的牛介绍;这是叫夏洛莱原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莱省和涅夫勒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大型肉牛品种,自育成以来就以其生长快、肉量多、耐粗放而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欢迎。他又指着黃毛色的牛说;这就是咱们当地的品种土牛。到现在养牛场基本情况稳定,技术成熟,幼牛成活率已达到98%,目前已发展成圈养肉牛200余头。
在和牛场员工老韩交流中了解到,老韩和刘计文是战友,当地人,1975年参军入伍,在东北某部服役6年,1981年复员回家务农,也在煤矿上打过临工,工次太低养活不了家,刘计文办起养牛场后,就来上班了。“每月按时领着工资,离家近,不误耕种20多亩地,家门口就近就业,做到了赚钱、种地两不误。”老韩笑着说。牛场现有职工7名,其中部队复员军人3名,本村村民4人。他们说; 尽管老刘在外有欠款,但每月工资都能按时发,不拖不欠,老刘人品好,我们辛苦着但也快乐着。
谈起牛场发展,“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有很多战友的支持,目前远远还达不到我的梦想,欠账虽然没还清,但我还是想扩大在生产,最近,我从内蒙古养殖户那里了解到,有一种叫苜蓿草的再生植物,牛吃了以后,草可以很快又长出来,畜牧局还免费提供苜蓿籽种,鼓励农户种植,在村子周围的荒山荒坡上种下大片的苜蓿草,那样的话不仅牛可以吃到含有高蛋白的鲜草,还可以绿化周边环境,改善自然生态,开荒种草,不但节约成本,增加了牛的饲料供给,同时还可以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民前来打工挣钱,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争取5年内达到1000头的养殖规模。”刘计文信心实足地说。
责任编辑: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