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全忠(1872——1931年),忻县(今忻府区)城内东街人,出身于贫寒之家。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清王朝的衰落期,又是西方列强势力瓜分中国,致使国家危亡,民不聊生,麻全忠在这样的危难时刻,为了谋生,随同亲友,离乡背景,逃荒出塞,远走口外,落脚于丰镇。
忻州人指的“口外”,即以大同与丰镇之间横亘的长城为界限,长城内称之为“口内”;长城外称之为“口外”。口内人出口外,或口外人入口内,必须通过依长城上建筑的“堡”,如“守口堡”、“镇宏堡”、“镇川堡”、“宏赐堡”等。堡有口,是出入长城之通道,是商旅、行人往来之通衢。口外地广人稀,易求生计。尤其是山西晋北人,在明清、民国时期,走口外开荒种地,经营生意,人数之多、散布之广,比比皆是。追溯忻州人,十家人就有八、九家人走口外。迄今,忻州人于口外(即内蒙古)的城镇村庄入籍落户,已越几代人,成为当地的世居者,较为普遍。
2008年金秋之际,笔者有幸随忻府区历史馆的同仁,驱车赴内蒙古考察忻商在口外的今昔。历时半月,历经丰镇、隆盛庄、卓子山、呼市、萨拉齐、包头等城镇。每到一处,采访了忻商的当事人及其后裔。丰镇的“忻州街”、卓子山的“忻州大院”、萨拉齐的“忻州巷”等,是忻商当年经商、居住的聚集场所,名未易,外貌未作大的改动,其后裔依然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丰镇是忻商走口外的第一站,也是忻商聚集最多的一个地方,因之,我们在的时间较长,采访的人较多,考察的较细。在此特别要感谢落籍在丰镇的生意人——谢鹏英。他是忻县田家窑村人,年已耄耋,身体尚健康。他从小走口外,在丰镇的忻商店铺当过学徒,独立经营过商号,直至丰镇解放后……现在退休在家,怡养天年。我们在丰镇的三、四天里,老谢不仅热情接待我们,而且带领我们实地参观、考察、采访有关忻商的遗迹以及人与事。每走一处,老谢既是向导,又是讲解员,什么忻州巷、顺城街(号称圣宝巷)、平安街、大南街、五龙街等,到处有忻商的遗迹和可追忆的故事。尤其是对曾经在丰镇显赫一时的忻县籍巨商麻全忠,作了较细致的考察。
麻全忠本来是家境寒苦人,刚到丰镇是伺候财东的学徒,而后在亲戚的支持下,在丰镇街头摆布摊起的家。民国四年(1915年),平绥铁路通至丰镇。在此铁道未通前夕,麻全忠利用摆布摊赚下的钱,就在铁路将要通过的“丰镇站”附近,即后来建成的东西平安街,买下八、九亩荒地,建筑起一些简易房屋。铁路开通至丰镇后,麻全忠修盖起的那些房屋,正好濒临铁道线旁,此时,由于平绥线向西推进,北京的客商如潮水似的涌入丰镇,有的是要开饭馆,有的是要开茶馆、开古衣行、开杂货店等等,麻全忠利用这一商机,以出租房屋赚钱致富。麻全忠并不满足出租房屋赚钱这一行,而是把赚来的钱,开辟赚大钱的思路,在丰镇陆续开办起布行、钱行、杂货行等商行,如忻州巷的“广茂店”,五龙街的“元义长”,平安街的“元康永”、马桥街的“永记”钱行、大南街的“元和永”等。这些商店有的虽已破烂不堪入目,但可证明它的往昔。
麻全忠经商发迹于丰镇,尔后凭借他的实力及胆识,把商行延伸到北京与家乡——忻县。在北京崇文街开设药店、绸缎行,在行县开设油缸、碾面等行业,麻全忠一跃成为民国年间商界巨头,资本雄厚,声名口内外。民国十九年(1930年),凭着他经商恪守诚信,取财有道,赢得商界的信赖,被推选为丰镇商界的领军人物——商会会长。1931年,麻全忠因积劳成疾,结束了他奔走一生的事业,病卒于丰镇,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作者系忻州二中退休教师 薛喜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