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忻州 > 专访专访

忻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监控班班长王庆林

来源:忻州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3/21 11:02:00

    “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用创新去提升管理”,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镜片后那双睿智的眼睛中习惯性地闪烁着沉思的目光。他,就是国网忻州供电公司调控中心监控班班长王庆林。

  2012年,在“三集五大”的建设进程中,调控中心监控班成立,“调控一体化”变革迈出了第一步。机构有了,人员通过竞聘到岗了,但是如何做好工作?一没有现成的模式可遵循,二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原来属于两个变电运行工区共同承担的忻州电网53所110千伏以上变电站监控任务,全部落在了这个新班组的20名监控员头上。作为班长的王庆林深深地感觉到了肩上这幅担子的份量。

  2000年毕业于太原电力专科学校的王庆林,之前始终在偏远的方城220千伏变电站工作,12年运行一线的经历,不仅使他练就了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自己钟爱的计算机技术。他先后设计了变电站操作票管理系统、变电站红外测温优化方法、变电站资料台帐管理系统、变电站值班日历等软件,在公司运行管理中得到了推广应用。2012年,他公开竞聘到调控中心监控班,并被任命为副班长、班长。

  全新的监控模式下,原有的“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用起来很不方便,跳闸次数统计费时费人,缺陷异常上传不及时,接地拉路时预测分析不便,保电任务警示功能不全,调试验收记录不周全,所以大量的跳闸、缺陷等信息的记录、统计、分析只能依靠人工。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王庆林就想着,怎样才能发挥好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特长,让电脑去完成更多的工作,把监控员从大量的手工记录和统计中解脱出来,使运行监控业务管理更有效率、更具声色。在调控中心领导的支持下,他开始了漫漫研发之路,多少次加班加点,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失败后的开始,多少次试用后的改进,点点滴滴的思路不断化为繁琐细致的程序,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一套全新的“监控智能生产管理系统”诞生。

  经过一年的试运行,“监控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具备了实用化推广条件,并荣获了省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在调控室现场演示使用这套系统的监控员郭彩云高兴地说:“系统具备了智能化统计分析以及自动提醒功能,

  我们不用死记硬背和查阅资料,大部分工作软件都会自动提醒;在统计分析方面,原来一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几秒就可以了。”中心主任米晓东介绍说:“庆林研发的这套智能业务系统切实促进了我们的调控一体化模式,因为它不仅覆盖了全部监控业务功能,还涵盖了厂站调试与缺陷流程业务,自动化、保护、修试、运行等单位都可以通过客户端登陆,进行业务流程处理,信息传递便捷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中心领导支持下,王庆林一发而不可收,他先后研发了配网农网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35千伏及以下线路故障监测通讯远传系统、无人变电站告警信号远程无线复归技术、无人变电站温湿度远程监测技术、无人变电站通风照明远程启停技术等,解决了农配网电压、电流无法在线监测远传问题,更重要的是当发生母线接地时,故障线路信息可通过无线传送到调控中心,监控员不再需要试拉,直接将接地线路隔离。目前这些成果已应用于实际生产,提升了监控技术水平。

  攀登无止境,创新天地宽,王庆林正带领他的团队阔步走在科技监控的大道上!

责任编辑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