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代县峪口乡女大学生村官金宏雁
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回乡当了六年村官,牵头领办、经营、管理着一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至今发展到租种土地400 亩、年收入10 万元、拥有20 万元固定资产的规模。这样的创业故事你信不信?正值春耕大忙之际,记者带着些许疑问来到代县峪口乡,探访故事的主人公——峪口乡金盘村党支部副书记金宏雁。
“让你们久等了,我去考察生物有机肥了。”一位戴着眼镜、束着头发、说着普通话、骑着摩托车的女青年出现在我们面前。春耕春播时节,正是金宏雁最忙的时候,种子、肥料、耙地、育秧等,哪一样都得她亲自操办。
在访谈中得知,金宏雁是代县新高乡赵家湾村人,2008 年7 月从晋中学院毕业,当年以全县考录村官第一名的成绩当了村官,在峪口乡夏苑庄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开始了服务乡亲、创办农业科技推广基地的村官生活。
“去村里上班干啥,一开始很迷茫。”金宏雁随后在与乡亲们的打交道中发现,种植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她思谋着怎样在这方面做点文章。2009 年她联合21 名村官试种了3亩地,搞起了南瓜嫁接西瓜、栽植五彩红薯,小试成功,给了她自信与鼓舞,老百姓看到几个年轻人能鼓捣出新玩意也另眼相看。就这样,2010 年她种了8 亩,2012 年扩大到50 亩,又增加了黑花生、奶油南瓜新品种,进行试验推广。
“做什么都要跟政策走,跟时代走。”金宏雁果感而坚定地说。2013 年她调整到峪口乡金盘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她吸收55 户村民成立了代县紫金苑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承包了200亩盐碱地,又开始向有机稻挑战。代县有种植水稻传统,但受品种退化、水污染等因素影响,水稻产量少、品质差、效益低,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小金一边改良土壤,一边打井引水,调进东北黑米、武昌香米新品种试验,精心打理着“宝贝”创业基地。到去年底算账,平均亩产稻子1400 斤,每斤1 块8 毛钱,每亩收入2400 元,刨去成本每亩纯收入1200 元,剔除投入净赚了10万元,小金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主”。在她的带动下,峪口乡水稻栽植面积扩大到了1000 多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种稻没风险、能赚钱。
谈起当村官的感受,金宏雁说:“有苦有甜,很有成就感,体现了到农村去的价值,收获与众不同。”“给你一个很好的平台,你可以凭你的能力把事情做到极致。”“能跟老百姓打交道,就能跟任何人打交道。”农村的锻炼,岁月的洗礼,创业的艰辛,将一个女大学生村官出落得如此成熟、睿智、美丽。
问及以后的发展,小金说:“大学生村官身份有时很尴尬,毕竟进入体制内的很少,有时候干得好不如考得好。”正当其他人闭门备考时,她还钻在农业科技书中出不来。由于成天与老百姓打交道,滚战在创业基地上,没有时间谈男朋友,同期的伙伴们都结婚了,她还单着。“我妈说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小金无奈地说。而从乡村干部口中得知,金宏雁是最受周边老百姓欢迎的人!
(记者 张森)
责编: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