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转型华阳转型华阳

华阳集团:新材料“火箭军”跑出转型加速度

来源:阳泉市政府 作者:任志青 聂晓彬 发布时间:2021/4/7 12:22:24

春节假期一结束,华阳集团各单位干部职工便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奋斗姿态,大踏步奔跑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快车道上。

井然有序的实验室内、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新的气象、新的希冀,干部职工撸起袖子加油干,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打造世界一流“火箭级”新材料产业集团的新征程,不用扬鞭自奋蹄,迈出开年铿锵步伐。

关键基础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石,是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华阳集团整体更名之后,开启了专攻新材料产业的新征程,勇担“转型发展蹚新路”历史使命,大力实施“127”发展战略,聚焦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抓项目、抓研发、抓创新、抓产业、抓应用,确保“十四五”转型定型,奋力打造产值超2000亿元、世界一流“火箭级”新材料产业集团。

坚持转型为纲 

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 

1月1日,迎着新年第一天煦暖的阳光,华阳集团十四届三次职代会隆重召开,为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向高端、绿色、节能、环保迈进,打造世界一流“火箭级”新材料产业集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划定了重点。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华阳集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和2021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提出大力实施“127”发展战略,聚焦转型蹚新路这一战略方向,坚持走碳基材料和数字资产两条路径,形成功能性纤维新材料、新能源蓄能新材料、绿色节能建筑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铝镁合金新材料、大数据物联网、5G智能矿山七大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在加快发展功能性纤维新材料方面,华阳集团利用该集团化工产业现有BDO、己内酰胺、己二酸、乙二醇等产业基础,与荣盛、桐昆等国内石化化纤龙头企业携手合作,向下游延伸发展涤纶、氨纶、锦纶等功能性纤维,将上游原料优势变成下游材料优势,打造“煤—碳—丝—料—终端”全产业链,建设全国最大的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新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

在新能源蓄能新材料规模化发展上,华阳集团针对新能源产业多元化、多层级、大潜能市场趋势,以碳基材料培育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相结合的储能产业,打造集生产、销售、应用、运维为一体的“大规模”“一站式”新能源产业生态圈,跻身全国储能行业第一方阵。特别是注重发挥该集团“阳优”牌无烟煤的原料优势,布局建设无烟煤制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线,后续延伸钠离子电芯产业链,建设全国最大的钠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华阳集团布局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基于气凝胶新型建材是建筑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性能节能材料优势,以基础建材做“绿”、功能性建材做“新”为发展方向,依托华阳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以现有气凝胶产业为基础,在绿色建材、节能建筑领域积极研发布局,培育若干品牌企业和特色产品生产线,打造全球规模最大、产品最全、应用最广的绿色建筑材料产业集群。

此外,“十四五”期间,华阳集团将以单层氧化石墨烯为核心原料、石墨烯改性纤维为应用产品,加快石墨烯新材料项目落地,形成原料、聚合改性、纺丝、织布、成衣服装一整条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同时,全面延伸现有“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产业链,打造高端化、智能化、旗舰型铝镁合金产业集群。

坚持改革为要 

打造国企改革“华阳模块” 

改革是转型发展的力量源泉。华阳集团牢牢把握山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强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理念,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坚决走出一条打破常规、创新突破之路,以非凡胆识和气魄,打造国企改革的“华阳模块”。

华阳集团紧紧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向着改革“深水区”发起冲锋,以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为契机,巩固提升“236”改革工程,在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上,在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在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狠下功夫,全方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取向,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华阳集团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行选人用人市场化,推行薪酬分配市场化,推行项目投资市场化,坚持法治化改革取向,提升依法治企水平。同时,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以总法律顾问领导,法律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机制。

华阳集团着力从“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深入推行契约化管理,重塑内部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体制弊端和机制顽疾,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为核心,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转换动力。同时,深化“六定”工作,全面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聚焦定职数,压实领导岗位责任。聚焦定员额,倒逼全员提质增效。聚焦定机构,优化组织结构及岗位设置。聚焦定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职工队伍。聚焦定薪酬,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分配机制。聚焦定任期,推动优胜劣汰成为常态。

坚持创新为上 

重塑竞争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华阳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新材料产业。

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引领高质量发展。华阳集团立足功能性纤维新材料产业,加快R-GAS煤气化项目投煤试车、工艺完善及技术优化,组织契约攻关,全力实现气化装置连续运行。布局生物基高端新材料领域,积极开展高强度生物蜘蛛丝、高端可降解塑料聚乳酸、高效新型废水脱盐反渗透膜材料等改性研究。同时,聚焦新能源蓄能新材料产业,布局绿色节能建筑新材料产业,进军石墨烯新材料产业,打造5G智能矿山。

华阳集团强化管理模式创新,有效破解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推行“三合”模式,打造“三核”优势。把握规律,内外结合,建设研发平台,成立华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设7个技术中心,聚焦全球新材料科技发展趋势,深度整合国内外前沿科技力量、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源,推动新材料成果加速转化。

华阳集团鼓励引导更多职工加入创新热潮,千方百计创优环境,在薪酬分配、职称评定、提拔晋升方面全方位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鼓励职工自组团队、自主承担研发任务,探索给予科研人员股权、期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发挥“中国纳谷”的政策、人才、技术、产业等协同平台作用,坚持“纳才、纳智、纳新”,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人才到产业园创新创业。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华阳集团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设立研发机构,采用户口不变、就地就业的方式,精准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以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七个事业部为依托,联系储备一批专家学者,搭建“华阳智库”,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责编: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