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阳高县北徐屯乡沙河台村党支部书记赵凡
阳高县北徐屯乡沙河台村党支部书记赵凡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农民群众的无限热爱,在农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忘我劳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全村党员群众的拥戴,得到县、乡领导的称赞。
他把带领群众脱贫抓在手上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唯有最大程度地赢得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才能按期完成使命。村党支部书记,往往是群众最信任和依赖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有意无意地影响着身边的群众。为此,赵凡在扶志扶智上动脑筋,在产业富民上下功夫,想方设法助推脱贫攻坚。
用心扶志扶智。在实际工作中,赵凡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穷”在懒上,一部分人坐等五保、低保,一部分人传统观念作怪,得过且过,只求吃饱,不求过好。为了从根子上消除贫困,赵凡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大喇叭广播、永久性广告,悬挂横幅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开展脱贫攻坚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扶贫先扶志、救贫不救懒”、“治富先治心”、“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鼓起劲来抓发展、弯下腰来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等宣传口号在沙河台村大街小巷比比皆是,深入人心。
广泛深入的宣传,有效改善了该村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帮助贫困户增添了志气,树立了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贫困户张金,过去主要靠妻子去地里劳动,自己好吃懒做,坐大街、嗮太阳,不愿吃苦。前年妻子一下患病,起不来了,赵凡就做张金的工作,让他扛起家庭大梁。去年张金种地40多亩,收入20000多元。今年,除种大田外,他又承包了两栋冷棚。
力擎产业支柱。产业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赵凡紧紧围绕产业扶贫“扶什么”、“怎么扶”两大问题,紧贴该村实际和农户需要,大胆探索尝试,努力让农户早日摘穷帽、斩穷根。据了解,2017年,该村积极落实特色杂粮蔬菜提质增效种植项目,发展“晋梁116号”高粱105亩,“张杂13号”谷子45.7亩,蔬菜45.1亩。31户贫困户参与金融扶贫工作,当年分红93000元。
沙河台村土地适宜发展设施瓜菜,设施瓜菜种植效益是大田作物的数倍。而发展设施农业,必须集中连片。集中连片需要对农民的承包地进行土地流转,这项工作难度相当大。赵凡人年轻,但在带领群众脱贫上,胆子相当大。去年夏天,他把这一想法向乡党委、乡政府主要领导做了汇报。乡领导说,好是好,但流转土地太难了,就连干了几十年的支部书记也不敢想。赵凡说,只要领导支持,我干定了。于是,赵凡开始入户,做群众的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五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到去年入冬前,136亩地征回了。这几天,86栋冷棚里的尖椒、青椒长势喜人,人们纷纷向赵凡伸大拇指。
他把为群众办实事记在心上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赵凡和农民群众心连心。他常说,群众的事无小事。我们当干部的人,就要把群众放在心里,想群众之所想,干群众之所盼。他把自己称作“连心桥”,处处搭建服务群众的“直通车”。
注重为民办事。赵凡十分注重听取贫困群众意愿和诉求,了解生产生活状况以及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凡贫困群众家中有困难,只要找到他,总是热心帮助。去年以来,他义务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垫资近万元。聘请县农科专家,为贫困群众讲解科技知识3次,接受培训群众达200余人次。
注重民意的反馈。赵凡兼任乡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他经常将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整理为代表的建议或政协提案,及时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反映,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如他撰写的《合理调整产业结 构,提高贫困户种植效益》的建议案,受到乡人大的重视,被乡政府采用。他撰写的《部分村里路灯不着,急需更新安装》的提案,日前被县政协列为重点提案。
注重民意疏导。对贫困群众的诉求在能力范围内能够解决的,他尽快帮助解决,不推不拖;不能解决或暂时不具备条件解决的,他耐心解释,争取理解;需要协调有关单位予以解决的,他尽力帮助协调解决。自从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里村风正,民风淳,人心思上,人心思富,平安祥和。
他把自己的得失荣辱抛在脑后
赵凡原本是个企业家。他是阳高县奇园盛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阳高县凡达奶牛专业合作社社长。凡达奶牛专业合作社拥有奶牛300余头。
说实在的,论挣钱,他个人的产业有钱可挣;论清闲,搞自己的公司,和当支部书记相比,真是省心。那么,他为何当村党支部书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人富不算本事,带领群众共同富才算真本事。
该村农民种植普通玉米收入较低。阳高县凡达奶牛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种植全株玉米。每年初秋,合作社统一收购全株玉米。2017年,合作社和村里贫困户签订全株玉米合同860亩,贫困户每亩增收170——200元,贫困户喜不自胜。
赵凡不仅不怕吃亏,他还不怕吃苦。自从担任党支部书记,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张家没种子钱,李家看病钱够不够,这些事总在他脑中萦绕。今年春季,个别农民整理耕地到处点根茬。赵凡带领村干部,白明黑夜巡查。有一天夜里村北着火,他和一名村干部连着打了一夜。第二天回家,满身灰尘的他,一进门,妻子险没有认出来。而每当家人或亲朋好友心痛他,他总是说,没啥,既是党的人,就应该把一切献给党。
来源:山西经济网 图文/周振宇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