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干事创业生态 发力经济转型升级
战鼓声声催,压力层层传。
今年8月份,大同市城区换届完成后,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班子迅速转变角色,第一时间投身到“努力打造‘大同首善之区’”的战斗中,围绕“创优发展环境、同心干事创业”主题,下决心,挥重拳,想新招,出实招,全力打造华北一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环境,以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先干事、凭干事、全干事、真干事、敢干事”,紧抓干部作风,构建干事生态,并将其固化、演化、转化为奋进航标,切实营造优化发展环境的好氛围
在大同城区采访,记者被当地干部和企业家们快节奏推进、强力度攻坚、高效率落实的劲头所感染。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从个人到集体,“先干事”的急迫、“凭干事”的信心、“会干事”的智慧、“真干事”的果断、“敢干事”的决心溢于言表、化于行为。
区长董建中介绍说,继区委书记张韬提出“五个干事”之后,区纪检书记李文清又总结了一套“洗碗理论”:工作如同洗碗,工作失误好比打碗,贪污、违纪就是把公家的碗拿回自己家。干事儿的人都要认真洗碗,还要加快速度,但是不能打碗,更不能把碗拿回家。为了洗好碗不小心打了碗,偶尔一次可以原谅,频繁打碗就是工作能力问题了。这套“洗碗”理论在城区广为流传,鞭策干部有为、作为,不能不为、慢为、乱为。
为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增强干部责任意识,该区要求所有干部都要在工作中明确一种理念、强化一种意识、发扬一种精神:树立经济工作理念,突破陈旧观念束缚,用改革创新思维研究、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突出重围,率先发展;强化危机意识,抓经济就是保工资、保饭碗,全区干部职工责无旁贷;发扬拼搏精神,以争分夺秒、火烧眉毛的态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
重典凝心聚气,干部劲头十足。新班子上任短短2个月,该区先后签约、落地60多个重大项目,服务市场主体能力显著提升。
千方百计、千锤百炼、千伶百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市场深层潜力,变“大水漫灌”为精准发力、定向调控,打通优化发展环境的“中梗阻”
转型任务越是急迫,越需要畅通机制。
为增强内生动力,该区将优化环境作为主要抓手,成立了5个新单位、优化了5个传统部门、设置了5个领导组,基本形成了经济管理“5+5+5”体制机制。
5个新单位各司其职。该区打破传统经济管理服务格局,成立了项目重点办、投资促进局、金融服务中心、“大同市有道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大同市城区企业家尊师重教33协会”等5个新单位。项目重点办,全口径即时掌握项目信息;投资促进局,分担区商务局部分职能,负责招商引资;金融服务中心,负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协调金融机构服务企业发展;大同市有道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政府独资企业,是政府重大项目决策阶段的市场顾问、落实阶段的执行主体;企业家尊师重教33协会,分担民营局联企部分职能,注资入教,捐资助教,有效推动城区33所学校和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
5个老部门前后延展。鼓励发改局、经信局、财政局、商务局、民政局5家传统经济部门以及其他部门打破传统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实现向前延伸、向后扩展,做到“管秩序的管发展、管事业的管产业、管花钱的管要钱、搞资源配置的抓重点”。
5个领导组统筹联动。在区级层面成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工作领导组、工业经济工作领导组、商务招商工作领导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组、协税护税工作领导组,5个经济领导组既各管一摊,又整体联动,有效统筹项目、产业,加强与市级对口经济部门的纵向联系、增进区级经济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切实增强经济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
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深挖比较优势,拓宽发展路径,从固守“有天没地”到发展“飞地经济”,打出优化发展环境的“组合拳”
百万人口的消费资源、城市中心区的区位资源、三产大区的产业资源本就得天独厚。经过多年发展,该区又在产业基础、城市功能、人才储备、教育资源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如何有效利用自身优势、拓宽发展路径,该区不断调整规划、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以文化旅游为龙头、以非煤工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为支撑、以康养产业为引领、以民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格局。
借助古城,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大同市将古城内50处不可移动文物、48处历史建筑、鼓楼西街8处四合院、开化寺的整体修复、保护、开发工程整体移交给了城区。如何盘活这些优质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城区政府思路清晰,迅速推进——与晋商联盟合作签约,对古城东北隅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实施整体开发、市场化运作。以西城墙展览馆北面新建大型停车场和大西街潘家园文化商业项目为依托,将西城墙瓮城打造成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集散地、旅游资源展示体验集散中心、山西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展示制作销售中心、休闲娱乐参与体验中心。今年春节到元宵期间,该区以古城墙为巨幕,策划、制作了一场大型户外3D裸眼灯光秀,精美的现代声光秀场与古城墙传统花灯展相映成趣,吸引了大批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及省内各地市民前来观赏。据城区宣传部门透露,有关部门正在紧密策划、对接大型实景剧《天下大同》的制作、排演,预计很快将在古城墙演出,让游客“白天有的逛,晚上有的看”。
利用飞地模式,全力发展非煤工业。如何突破“有天没地”的发展瓶颈,扭转工业发展被动局面,是众多地市中心主城区亟待破解的难题。大同市城区的做法是——主动出击,发展“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资金和项目放到周边县区,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该区已经与大同市南郊区和大同县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建设飞地工业园区。目前已经和位于大同御东的工业装备园区敲定了新材料加工、瓦楞纸两个进驻项目,正在积极协商铁合金项目、玉米纤维制品等更多项目。
激活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新业态,让服务业上档次、扩规模,该区一是在激发传统商贸市场活力的基础上,打造楼宇、总部经济集聚区。目前,一些特色化商务楼宇已经成型,迪卡侬中国有限公司华北总部、大龙网中国有限公司华北总部已经进驻,光伏基地、平安城市等项目也已经在积极对接。二是拓展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产业。记者在“大同市互联网+服务产业园”了解到,该园区成立不到一年,园区的电商“人才港”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先后有23家公司和项目在此孵化、落地。三是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推进百盛金街、金融街项目建设进度,吸引保险、证券、融资企业的进入,大同市有道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也已经步入正轨,正在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发挥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金融功能。
以建设华北一流康养基地为目标,积极发展康养产业。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类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康养+战略”,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把城区乃至全市“康、养、护、住、游、购”的优势资源串联起来,整合形成全产业链。探索建立康养产业发展政府引导基金,以融资担保、项目补贴、PPP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康养重点项目建设。整合分散在民政、卫生、旅游等部门的项目建设资金,捆绑发展康养产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以现有核心业务为依托,积极发展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康养产业总部型企业,吸引京津冀康养客源。
深挖比较优势,拓宽发展路径,实现城区经济振兴崛起的一套“组合拳”已经全面发力,大同城区的明天会更好。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