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同 > 教科文卫教科文卫
近日,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NICU)成功抢救了一对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糖糖姐妹,使她们获得新生。这是市一医院抢救的最小新生儿,孕期26周且体重这么轻的宝宝,在大同市属于首例。
“符大夫!来了个特别小的孩子!”护士呼喊着。值班大夫符帅闻声赶来,看到姐姐糖糖已经无法自主呼吸,面色发绀,迅速将她抱入抢救室。由于妈妈26周时羊水早破,导致婴儿发育极不成熟,体重也仅有830g,各器官功能差,尤其是心肺功能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情况不容乐观。符大夫立即联系了上级医师王向平副主任,对婴儿实施了心肺复苏、吸氧、清理气道、保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采血气等一系列抢救。
在专业迅速的抢救下,糖糖很快恢复了生命体征,然而还没等忙碌的医护人员们松口气,分娩室的护士又送来了糖糖的双胎妹妹,妹妹此时的体重仅940g,情况也不容乐观,医护人员带着如坐过山车般心情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
经过抢救姐妹俩恢复了生命体征,但更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姐姐糖糖还有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并合肺动脉高压。胸部X片提示肺部发育极不成熟,肺透明膜病。这是一种新生儿科常见病,但对于超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是生死考验。接下来还要面临可能会出现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新生儿酸中毒、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预示着姐妹俩要想享受到生命最基本的自由,必须要闯过呼吸关、感染关、营养关。
在随后的时间里,为成功救治这对双胞胎,市一医院多科室“一路绿灯”共同参与到了帮助姐妹俩“过关斩将”的挑战中。
“您好我们是新生儿科,需要您做一个床旁胸片”;
“我们有一个重病人需要排除先天性心脏病”;
“我们需要做一个紧急的化验”;
“我们有个早产儿重度贫血需要备血”;
“医务科我们有重病人需要多学科会诊”;
“我们严重感染的病人需要升级美罗培南”……
糖糖姐妹俩的安危一直牵动着院领导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心,经过十几次的专家会诊和多科室协作配合,她们的病情等级从“危重”降到了“普通”, 不再用呼吸机支持,也无需强心针帮助,终于可以自由舒畅的呼吸、无所顾忌的放声哭闹了。
在NICU医护人员的精细护理下,经历了60天,姐妹俩坎坷通过了营养关。杨玲、刘金桃护士长指导护士们给双胞胎进行袋鼠护理(指早产儿的母/父亲,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早产儿直立式地贴在母/父亲的胸口,提供他/她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增进母子感情,促进宝宝各系统更好的发育,并指导家属护理和喂养。姐妹俩的一天天长大,也给父母和医护人员注入更大了的信心。
在住院70多天的时间里,这对双胞胎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深深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每一次好转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心血。在护理人员的精心呵护下,姐妹俩出院时体重分别是1.8kg和1.87kg。
出院一个月后,家属为感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王秀娟主任、王向平副主任、符帅医生及全体医护人员这段时间对糖糖姐妹俩无微不至的照料,特意送上了两面写有“仁心仁术,医德高尚”及“医技医德赛华佗,心热似火如家人”的锦旗。这两面带着家属沉甸甸谢意的锦旗,同时也温暖着所有医护人员的心。
此次超早产儿的救治创下了市一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超低出生体重儿新纪录,提高了超早产儿的存活率,为日后超早产儿的治疗提供了信心。“急、重”是每个入住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患儿的基本特征,他们通常抵抗力低下、病情发展快,需要密切观察患儿变化,精心救治,容不得一个环节有漏洞。
专业而便捷的多学科会诊模式,缩短了患者与专家间的距离,打破了专科治疗模式下的专业壁垒,能全面把握病情,降低诊断片面风险,治疗方面更加精准、有效、可靠,使危重患者受益,也节约了社会资源。
新生儿重症医学科简介
大同市一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是大同市成立最早的新生儿专业科室,大同市及周边地区唯一的一家专门收治危重新生儿疾病的专业科室,也是全省最先成立的无陪特护病房,科室学科带头人王秀娟为“山西省跨世纪医学学科带头人”。
科室不断发展壮大,近日成功救治了胎龄仅26周早产儿双胞胎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体重830g和940g的最新记录。
责编: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