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阳泉 > 人物专访人物专访

张永伟:老技艺新传承 葫芦“变出”新花样

来源:阳泉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4/10 15:36:00

【非遗传承人档案】张永伟,阳泉市工艺美术大师、郊区非遗项目“烙画葫芦”代表性传承人。张永伟1977年出生于郊区荫营镇南窑庄村的中医世家。十几岁时,他开始接触烙画葫芦,学习烙画葫芦技艺。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张永伟创作的烙画葫芦作品多次在各类展会和比赛中获奖。

1月29日上午,市工艺美术大师、郊区非遗项目“烙画葫芦”代表性传承人张永伟在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地用电烙笔在葫芦上作画,葫芦表皮颜色由淡黄色逐渐变为深浅不一的棕色,图案也渐渐清晰。“这就是烙画葫芦技艺。”张永伟放下手中的电烙笔说。

烙画葫芦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葫芦是以葫芦为纸、烙铁为笔,把绘画、雕刻等技艺巧妙融汇的一项艺术创作。“中华文化里,葫芦谐音‘福禄’,所以葫芦有很多美好的象征和寓意,比如长寿、富贵、吉祥等,葫芦作品也深受人们喜爱。”张永伟说。

张永伟今年44岁,是郊区荫营镇南窑庄村人,出生中医世家。小时候,家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装药葫芦,接触葫芦多了,对葫芦也有了特殊的感情。“我从小喜欢做手工艺品,上小学时,‘六一’儿童节学校举办手工作品展,我总是自己动手做,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后,心里别提多开心了。我第一次真正接触烙画葫芦,还是受舅舅的影响。”张永伟说。

张永伟的舅舅十分喜爱烙画葫芦,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并潜心研究、反复试验,成功地制作出一批烙画葫芦工艺品。在舅舅的影响下,喜爱做手工又在葫芦堆里长大的张永伟走上了学习烙画葫芦技艺的道路。

从事烙画葫芦20多年,聊起烙画葫芦制作,张永伟感触很多。“在葫芦上烙画和在纸上画画不同。纸是平面的,较软。葫芦是立体的,有弧度的,表皮硬且滑,有些甚至凹凸不平,创作难度比较大。”张永伟说,“烙画葫芦在创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掌握电烙笔停留时间长短和火候,确保葫芦上熨出的图案层次、色调丰富,有质感。”

多年不间断地创作,张永伟的烙画葫芦技艺不断精进,作品图案内容多样、线条流畅清晰,层次分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烙画葫芦作品在各类展会和比赛中获得不少奖项,深受人们喜爱。

“这两年,我在家里做烙画葫芦。前些天顾客刚把货提走。现在还没来得及创作更多新作品。”张永伟说。去年,南窑庄村拆迁,张永伟制作烙画葫芦的工作室没办法继续使用,他便将“创作阵地”转移到家里,在自己卧室的一个角落摆张桌子,放把椅子,放置好制作工具,便可以接着开始制作烙画葫芦。张永伟说,除了村里的工作室,他还在桃河民俗文化园经营着一个门面。

除了烙画葫芦,张永伟还有很多想法。他说,作为“烙画葫芦”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有责任将这门手艺传下去,技艺要传承更要创新。张永伟积极创新,不断钻研,凭借勤奋努力,学习并熟练掌握了“押花”技艺。“押花和烙画技艺不一样,押花难度更大。在葫芦上押花,图案线条要流畅有传统艺术韵味,图案整体有层次感、立体感,但不能伤皮。得用刀一遍一遍地押、赶、挤、按葫芦表面,使之呈现浮雕花纹。”张永伟说。

扩展技艺的同时,张永伟还喜欢开发葫芦产品。葫芦外壳坚硬,耐储存,以前人们将葫芦切开制成水瓢,能使用很长时间。充分了解葫芦的历史和特点,张永伟除了制作烙画葫芦茶叶罐、酒壶等普通生活用品外,还制作出葫芦电子灯、葫芦加湿器、葫芦音响等作品。这种方式融合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让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得到结合。

学习、传承烙画葫芦技艺的过程中,张永伟“玩”出了新花样。他说:“我就是想做些不一样但有意义的事。我希望能通过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烙画葫芦技艺的魅力,看到葫芦产品的未来,让手艺更好传下去。”(延维琴)


【责编:赵波】